法律觀點-AI應用百工百業 法律風險不容忽視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後,全球各種AI的開發及應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種大語言模型LLM的開發群雄並起、百家爭鳴,這股浪潮迄今方興未艾。而在致力於產業AI化及AI產業化的同時,AI監管、開發及應用所涉及智慧財產權及個資保護議題,也深受各界關注。

歐盟《人工智慧法》已於2024年8月1日生效,其中關於高風險AI相關義務直到2026年8月才生效。儘管其規範效果及對產業的影響仍有待觀察,其他國家已等不及開始仿效。例如,韓國國會已於2024年12月26日通過《人工智慧基本法》,將從2026年1月開始施行,其規範提供或使用於重要產業之高風險AI系統及生成式AI,違反者最高可處3,000萬韓元(約新台幣70萬元)罰鍰,在特定情形下可能面臨刑責。

在台灣,國科會於2024年7月預告《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現已小幅修改後送行政院審查。人工智慧基本法性質上僅為基本法,後續仍待行政院相關部會制定具體規範之作用法。

AI模型的訓練需使用大量資料,可能涉及著作權的重製。國外已有諸多類型的著作權人提起訴訟,主張AI開發商未經同意使用其資料訓練AI模型,構成著作權侵權,AI開發商則主張AI模型訓練屬於合理使用。2025年可望有相關法院就此做成足資參考之判決。

AI模型的訓練資料可能包括大量個人資料,故AI模型的開發及應用亦涉及個資保護議題。2023年3月底義大利個資保護主管機關Garante以ChatGPT違反歐盟GDPR的疑慮,暫時禁止OpenAI處理用戶資料。2024年12月20日Garante正式以違法蒐集用戶個資、未立即通報個資外洩,以及未確實驗證用戶年齡為由,對OpenAI處以1,500萬歐元的罰鍰,並要求OpenAI執行為期六個月的媒體宣導活動,以告知民眾ChatGPT的功能,包括如何蒐集用戶和非使用者資訊來訓練生成式AI,及當事人的權利。

英國資訊委員辦公室(ICO)從2024年1月起,就生成式AI與資料保護之五項議題,提出初步分析並徵詢公眾意見:一、以網路抓取方式訓練生成式AI模型的合法依據;二、生成式AI生命週期中的目的限制;三、訓練資料與模型輸出的正確性;四、對AI模型行使當事人權利;五、在生成式AI供應鏈中分配控管者責任。

ICO於2024年12月13日就徵詢意見結果做出回應,包括四部分:

一、對於以網路抓取方式訓練生成式AI模型,ICO仍認為正當利益為GDPR規定下唯一可能的合法依據。

二、AI開發商未必僅能以網路抓取方式蒐集個資,故AI開發商應說明以網路抓取方式開發AI模型之必要性。

三、網路抓取方式為在當事人不知情下所進行之個資處理行為,對當事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當事人在未經告知下難以行使權利,AI開發商可能難以說明其處理行為符合正當利益之利益衡量標準。ICO期望AI開發商大幅改善對當事人之資訊告知。

四、對於訓練資料及訓練好的模型,AI開發商均必須有機制以因應當事人查詢及請求閱覽之權利。採用輸出過濾工具並不足夠,因其並不會移除模型中的個資。

無獨有偶,12月18日歐盟個資保護委員會(EDPB)亦就AI模型之開發及部署階段之四個個資保護問題提出意見:

一、何時及如何可將AI模型視為匿名;二、控管者如何在開發與部署階段證明正當利益為合法依據;三、在AI模型的開發階段違法處理個人資料,會對AI模型之後續處理或運作造成什麼後果?

就問題一,EDPB認為:若AI模型要被視為匿名,直接擷取被用於開發模型的個人資料之可能性,及有意或無意透過詢問取得個人資料的可能性,均應微不足道。

就問題三,EDPB認為:對於在AI模型開發階段違法處理個人資料,各國監管機關可要求之改正措施包括:暫時限制處理、刪除部分或全部資料集、或甚至刪除AI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EDPB認為:如在AI模型開發階段違法處理個人資料,但確保AI模型匿名後,才將AI模型自行或提供給其他控管者進行後續處理或運作,因GDPR並不適用於匿名後的AI模型,前階段的違法處理並不影響後續AI模型的運作。

AI科技對於百工百業帶來諸多機會,但其所涉及的法律風險,同樣不容忽視。我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於2024年12月20日預告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其中增訂主管機關得就個資法之適用及執行訂定相關參考指引。期望個資會就AI開發及應用之個資保護議題提供指引,推動我國數位經濟的發展!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
聖暉 今年營收挑戰200億
廣達擴產 加碼美國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