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女性重回職場:助人工作者可以做什麼?

5月EAP職場心沙龍(教育輔導)

支持女性重回職場:助人工作者可以做什麼?
支持女性重回職場:助人工作者可以做什麼?

撰文/蔡淯鈴

在過去20年裡,隨著經濟發展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率提高,在臺灣,25到29歲間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從69%(1998年)提高到92%(2018年)。也就是說,步入婚育年齡的女性們,相較於上一代,具備職場經驗者已經多出許多,她們即便因為家庭需要而暫時停止工作,也會適時重回職場。「女性重回職場」,是一個成長中的趨勢。

根據政府相關統計,30到54歲的女性中,具備專科、大學、研究所以上學歷且未在職者,約有50萬人。此一統計數字若計入勞保投保在工會卻並未在企業長期任職者,將會多上許多。在臺灣高齡化、少子化的結構下,為解決企業找不到人才的議題,協助更多女性重回職場,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非常重要,故政府在104年將「二度就業婦女」納入就業服務法所提供協助的特定對象範圍,給予就業服務、職業訓練等種種支持。

無論從人才供給面、企業需求面來看,女性重回職場都有其發展空間。不同於往日二度就業婦女給人「低學歷、低技能、低承諾」的刻板印象,這些具備高學歷、多年工作經驗的女性們,並非僅僅尋求一份可以賺得溫飽的收入,而是下一段能夠發揮專業,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涯。

要重回職場者的樣貌如何?

得人做為臺灣第一個推動「專業女性重回職場」的機構,在大規模調查中發現:

l 重回職場女性年齡:約81%介於30-49歲之間;約53%介於35-44歲之間。

l 過去工作經驗:超過70%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5-10年經驗30.5%、10-15年23.7%、15年以上17.2%。

l 過去職位:約70%為專業非主管職,30%為主管職。

l 離開職場的時間:低於2年23%,2-5年26%,5-7年14%,7-10年16%,超過10年30%。

「當前年齡」、「家庭狀況」、「工作資歷」、「中斷職場年數」等因子,決定了她們在重回職場的個人準備內容跟外在機會種類。在協助她們時,必須要深入了解她們的狀況,才能給予合適的支持。

重回職場的準備範疇

準備重回職場,涵蓋的面向依序有:

l 自我覺察:我是誰?我為何想重回職場?我想往哪裡去?我擔憂什麼?

l 家庭安頓:獲得家人支持,進行家事分擔,以及安排支援系統。

l 專業更新:更新自己的往日專業能力,或是培養新的專業能力。

l 尋職方法:準備履歷、向人自我推薦、進行面談的相關方法。

l 職場適應:回到職場後,針對與同事的溝通、相處,以及對業務內容的學習適時求助。

在這些面向當中,自我覺察非常關鍵。重回職場看似是尋找一份工作,其實是另一段生涯的開始。在中斷工作的這些年當中,當事人的人生角色很可能已有新的變化,婚姻、育兒,或是長輩照料,這些都在在影響她對未來的看法。在性別概念上,當事人自己、家人長輩、以及這個社會對她的期待跟看法,亦是影響生涯決定的隱藏重要因子;在臺灣,40歲以上的人性別意識教育普遍不足。父母從小對待她及手足的方式、原生家庭與夫家對她的期待,以及職場對待女性同仁的方式,造就了她至今的人生觀。在無外在的協助下,很少當事人能從性別觀點回看自己的人生。

此外,過去的公司文化與價值觀、公司對有家庭者的態度、自願或是非自願離開上一份工作、求職動機是否出於自身渴望,也都對求職有影響。有些人其實在過去的工作裡很有自信,也有好的表現,但其工作能力卻在這些年的家庭生活中被消磨,需要再次找回自己;也有些人,過去從事的工作是因為父母期待或外在環境使然,而不是自己的志趣,所以做得並不愉快,說要重回職場,但並不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

自我覺察,就是鼓勵當事人把自己的人生脈絡跟重回動機梳理清楚,回想自己過去的神采飛揚,給予自我肯定跟接納,使自己的心裡長出力量。這股力量可以支持她突破擔憂或不確定,勇敢地往前走。

重回職場是一個歷程,離開職場越久的人,所走的歷程通常也會越長。從開始想、開始準備、做簡單的工作暖身,到能充分發揮專業,這一步一步需要相當的時間,也需要周遭的支持跟鼓勵。

找到工作之前

從當事人開始想要重回職場,到正式去公司報到的這段歷程,需要的是「就業服務」(employment service)。目前主要透過各地的就業服務中心,或是政府委託的民間團體提供服務。有許多具備高學歷、長年資的女性們,受限於政府就業中心的職缺類型,並未前往尋求服務,而是靠自己慢慢摸索出一條路。

在這個階段,助人工作者可以引導當事人,協助她們根據上述五個面向做出計畫,展開準備。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裡,社會氛圍常不知不覺地把一個人的價值與其工作的價值掛勾,甚至畫上等號;對於想重回職場的人來說,這很令人挫折。助人工作者若能幫助她們拒絕這個等號、肯定自身價值,並持續努力找工作,意義將極其重大。

在某些挑戰性大的個案裡,當事人是因為家庭困難、婚姻挫敗而必須謀生,但先前累積的傷痕或求職挫折可能使她們養成一些錯誤的行為模式跟思考習慣,心理師若能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等專業方法,協助她們肯定自己跟別人,對她們會很有幫助。當中也有些人正同時面臨其他困境(如家暴被害、離婚法扶、丈夫長期失業、孩子托育、長輩長照等),若有社工協助她們串接相應的資源,會是很大的幫助。

開始上班之後

從當事人去公司上班,到上班後的三個月之內,可能會需要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對象包括當事人,或是當事人的主管以掌握她的處境。

EAP可以主動關懷或是回應式地給予協助,幫助當事人做好工作家庭調適,化解後顧之憂;也可以協助當事人主管了解員工從長期不在職場到重回職場這個歷程中,在自身及家庭上的需求。當中關鍵在於期望的設定方式,讓員工對自己、主管及同仁都有合理的期望,就能避免失望,朝正向的路前進。

作者簡介:

蔡淯鈴,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得人支持專業女性重回職場,提供訓練課程、工作媒合、工作派遣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