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用長期思考來消除短視之害

我們當前的社會充滿了短視之害。譬如個人暴飲暴食、抽煙喝酒以滿足口腹之慾;企業以月報、季報和股價短期波動來衡量經營績效;COVID-19肆虐期間,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只求政府紓困,不願徹底整頓並積極轉型升級;面對嚴峻的地球氣候變遷威脅,許多政府仍然依選舉考量和民調數字來制定政策,寧可繼續補貼污染產業,不願全力推動有利環境的再生能源;國際強權間針對無辜平民死傷無數的俄烏、以哈戰爭和可能一觸即發的台海危機,無視人道考量與地緣政治的風險,只顧各自的短期利益,持續我行我素或採行效果不彰的短期制裁行動。上述這些缺乏長期思考的短視做法,不僅無法解決問題,未來很可能為自己和後代子孫帶來更多的後遺症。

但我們如何培養長期思考能力呢?哲學家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建議可以採用下列的方法:

1.拉長時間的視野:尊重並理解大自然,體驗深度時間的價值。看長不看短,擴大關心全地球的命運,放眼未來並且設法預測未來。

2.著重超越自我的傳承:人人看重日常作為,督促自己努力參與社會事務,為人類永續作出貢獻。

3.尊重未來世代的利益、投資未來:正視氣候變遷、物種滅絕與科技掌控人類命運的風險,國家政府必須採取有遠見的長期決策和有效行動來避免危害未來的世代,建立以世代正義和福祉為基礎的永續發展系統,尋求現在與未來世代利益的平衡。

4.殫心竭慮,克服未來生態和科技的威脅與挑戰:運用情境分析、回溯分析和長期規劃等工具來管理地球。不是只要制定溫和並且明顯不足的改革目標(例如OECD會員國的綠色成長妥協方案),而是要進行徹底扭轉社會價值觀和組織體制的轉型,將永續發展的新文明傳承後世。

廣告

5.尋求超越自我的目標並全力實現:在繁榮地球的承載範圍內,滿足目前和未來世代人類的需求,設法跳脫時間的框架,照顧環境並保護生態系統,努力實現地球永續的長遠目標。

除此以外,該如何運用長期思考能力來建立更美好的未來呢?綜合學者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

個人:培養同理心、團隊合作、危機意識和長期思考的能力,減少慾望與浪費,日常行事以地球生態和未來世代的利益為念;關心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並監督政府的永續發展施政。

企業:不以短期財務報酬和經濟發展為目標,而是以長期思考制定願景並進行必要的變革與轉型;善盡社會責任,推動再生設計和循環經濟;運用先進科技來推動生態保育和尊重大自然的再生經濟,朝向企業永續發展、全人類都享有安全和公義的理想境界邁進。

政府:改善目前短視的代議制度缺點,設置如未來世代委員會等能代表並守護未來世代利益的政治機構,並確實制定能保障地球和未來世代權利的法律;建立節能減碳和綠色生態文明的長期具體目標和執行計劃;不只看經濟成長而是以衡量如國民總體幸福(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等指標為績效參考;對於人工智慧(AI)科技可能造成的失業問題與社會影響預作規畫與因應;多運用藝術、音樂與未來設計文化創作來啟發人心:善用教育和宗教的力量來培養人民的社會認同感和長期思考的修養和技能。

國際組織:制定能夠防止如砍伐亞馬遜生態雨林或製造污染故意破壞地球環境的國際法;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未雨綢繆,思考並規劃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流行病的做法;用心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輔導各國落實,延緩地球暖化的危機;國際組織了解AI科技的發展,尋求並訂定類似防止核武擴散的國際公約,來預防非人道或不受控制的AI武器濫用。

面對持續惡化的地球暖化和生態危機,我們必須趁著還來得及的時候,更戒慎恐懼的運用長期思考能力來採取必要作為,齊心協力來愛護地球,共同創造永續的未來。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積電廠地 高市加速通關
台灣電路板產值 估破8千億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