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vs.公設比 4種坪數虛胖陷阱要當心
想要買到坪數實在的好房子,花多少錢買多少使用坪數,是民眾最容易量化的數字。市場上常聽到的「得房率」、「公設比」,都是幫助消費者估算自己的購屋總金額裡,究竟花了多少錢在門房內家裡實際可以使用的空間坪數,又是花了多少錢分攤家門之外社區的公設空間坪數。
用得房率、公設比 挑實在好屋
其實「得房率」、「公設比」是一體兩面,照正常情況來說,把權狀坪數當成100%來計算,公設比33%亦即得房率就約能達到67%,50坪公設比33%的房子,你花錢買房但不在你家門內的公設面積就占16.5坪,實際上室內面積就只有33.5坪,室內面積除以權狀坪數,算出的67%,就是你的得房率。因此,公設比越高得房率就越低,反之,公設比越低,得房率就越高。
在新建築法規規範下,屋齡廿年內的公設比在30~34%算常見(目前台北市的公設比平均值為34.5%),超過這個範圍的就算偏高,若是公設比能做到26~30%間,那建商不是建照取得較早,就是佛心來著。若用得房率來評估,得房率愈高,擁有的實際坪數愈多,以台灣來說,得房率有7成算是上等,6~7成是普通,6成以下代表房屋虛坪較多,民眾宜考慮是否符合自身購屋需求。
小基地、多附屬建物、超低公設、全電宅4大陷阱
不過光看數字不一定準,下面這4個藏在公設比跟得房率數字下的坪數虛胖陷阱,民眾在選購時務必要多加留意:
1.小基地案:小基地建案最容易出現高公設、低得房率的問題!因每個建案法規要求必要性公設項目如電梯、樓梯間等皆相同,但可分攤的戶數較少,公設比自然拉高。
2.附屬建物多:追求低公設比還不夠,過去含在室內坪數一起計算的附屬建物要是過多的話,也會拉低得房率,比方說雨遮過多的話,權狀坪數同樣易被虛坪灌水,好在這個問題在2018年後取得建照的新案開始,雨遮不計坪不計價後,獲得解決,但仍須留意新法規上路前用雨遮灌虛坪的產品。另外,「陽台夠用就好!」過大不符合效益,正常應寬1米5,長2米(約0.9坪)已足夠。
3.超低公設:有些建商打出低公設比口號時,民眾也要注意,觀察建案是否有捨去實用性公設,如垃圾儲藏室,或地下室樓層較少,法定車位數量有無足夠等問題。還有常見單層單戶或雙戶產品,為了銷售,案場銷售人員有可能說梯廳可自行運用或交屋後做二工,計算時將公設比扣掉梯間,營造公設相對較低的假象。
4.全電化住宅:近年避免明火釀成火災和室內瓦斯外洩中毒風險,加上每戶牽瓦斯管的建築成本較高,同時廚房也需因應法規設置防火門。因此開始有不少新建案不牽瓦斯管線,改設計成用IH電磁爐跟儲水式熱水器的「全電化住宅」,好處是安全減碳,還能設計開放式廚房,但家用儲水式熱水器,動輒20~50加侖,相當一個浴缸直立起來的體積要放進室內空間,有的建案會直接放在浴室用拉門隔開,有的在大門旁另闢管道間放置,不管往哪藏,都勢必要吃掉0.5~1坪的室內實坪空間。全電化宅有利有弊,購屋時務必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