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爆料「經濟部坑殺中鋼」5500億元 「投資綠電為名」實為掏空
[FTNN新聞網]記者陳弘志/台北報導
高雄市中鋼集團總工會爆料,指出民進黨政府為推動2050淨零碳排目標,推行「風電國產國造政策」,促使中鋼成立子公司興達海基,但該公司至今已虧損64億元。近期,經濟部又主導中鋼成立售電平台「台灣智慧電能公司」,計畫統購25年、總價高達5500億元的綠電。然而,在缺乏完整配套與計劃的情況下,該平台可能成為另一個巨額虧損的錢坑。中鋼工會呼籲全民關注,挽救中鋼免於被不當政策拖累,才能保障百萬股東與上萬員工的權益。
工會指出,2018年,政府要求中鋼成立子公司興達海基,並引入國發基金,資本額34.21億元。然而,由於經濟部強推「風電產業百分百國產化」,導致興達海基截至目前虧損已達64億元。
甚至在今年7月時,歐盟以違反WTO規範為由正式控訴台灣,警告此政策將提高能源轉型成本與難度,經濟部後續雖宣稱鬆綁政策,但風電國產化政策早被警告可能違反WTO規定,政府卻仍以百分百國產化為標準,要求興達海基執行,並未採取漸進式推行方式,甚至當時已有質疑指出,興達港港深不足,且淤積嚴重,不符風電發展需求,但政府仍執意利用前瞻預算整治已閒置20年的蚊子港,導致風電國產化政策於今年幾近宣告失敗。
對於興達海基的虧損,經濟部歸責於「目前接單方式無競爭力」,將虧損責任推卸給中鋼集團,並讓中鋼集團買回興達海基,嚴重威脅員工與股東利益。
兩年前,經濟部要求中鋼研議成立「再生能源售電業」,但中鋼以難以估算投入規模及效益為由,表達實無意願。今年五月,經濟部再次邀請中鋼成立泛官股售電業,中鋼則以「需視實際情況及公司整體財務與發展考量」為由持保留態度。
工會表示,然而十月底,中鋼突然成立「台灣智慧電能公司」,顯示政府在政策推動過程中施壓,違背公司治理原則。工會呼籲政府不要以撤換董事長及總經理等高層人事為威脅手段,要求中鋼集團務必配合,如果政府一味以「聽話」為用人標準,將嚴重不利於產業發展。
工會指出,政府推動中鋼成立售電公司的根本原因,來自綠電買賣雙方在企業購售電合約(CPPA)談判中的僵局。隨著賣方成本上漲,買方又嫌價格過高,再加上離岸風電融資困難,政府逼迫中鋼作為買方擔保者進場,並承接經濟部提出的「綠電好事多」計畫,負責統購分銷綠電,並計畫在25年間統購總金額高達5,500億元的綠電。
工會爆料,然而,經濟部「綠電價格合宜」的說法,與上述回應和解決風電開發商需有「信評良好的買家」的融資條件互相矛盾,擺明是要中鋼硬吞高價綠電,當替死鬼。
工會透露,高昂電價已使台積電等用電大戶拒絕購買,顯現計畫恐面臨「高買價、低售價」的鉅額虧損風險。中鋼本業已因中國低價鋼鐵競爭,而導致盈利能力下降,雖積極響應2050淨零碳排政策,卻被迫承擔龐大的售電責任,不僅無助於解決能源困局,還可能損及百萬股東利益與上萬員工生計,令人難以接受。
工會表示,隨著AI與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用電需求只會持續攀升。全球淨零排放的推動,進一步推高能源相關資源與成本。然而,政府的能源政策與產業政策方向始終不明確,目前綠電占全台總發電量不到10%,2025年達到15%的目標,幾乎確定跳票,顯見政府政策的規劃不切實際。
工會指出,風電國產國造政策大轉彎,卻要中鋼集團承擔巨大的財務壓力。目前,興達海基的整體財務狀況,例如銀行借貸金額、收購所需資金以及後續轉型的效益評估均未明朗化,這些問題對勞工權益及集團穩定發展有密切影響,傳出後續的售電平台也要把相關風險轉嫁給中鋼集團,可能淪為興達海基之後的另一個大錢坑。
工會強調,售電平台及融資問題,應由政府全權負責,避免重蹈「風電國產化」錯誤決策的覆轍,導致中鋼集團虧損進一步擴大,犧牲百萬股東及數萬中鋼集團勞工的權益。
工會因此提出4個訴求:
1. 調查興達海基虧損責任:興達港不符風電需求,前瞻預算整治淤積問題執行情況需調查,經濟部推動風電國產化政策失敗應究責。
2. 止血中鋼虧損風險:經濟部應承擔興達海基虧損,並提出具體補救措施,停止把責任推卸給中鋼及要求全額收回。
3. 停止逼迫中鋼承擔售電平台風險:政府推動中鋼成立售電平台,中鋼意願疑被施壓而大轉彎,但目前缺乏完整計劃,恐成第二個「大錢坑」,應由政府負責解決綠電價格與融資問題,避免損害中鋼股東與員工利益。
4. 確保政策透明與合理規劃:能源政策規劃不切實際,應立即檢討風電與綠電目標,避免財務壓力轉嫁至中鋼集團,影響勞工與產業發展。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觀察/是「歹戲拖棚」或「押人取供」?看柯文哲交保後發回更裁
影響至少687萬戶!行政院2025元旦新制
大賠64億!傳「經濟部逼中鋼接下興達海基大錢坑」工會爆料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