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台灣服務貿易世界排名劇降的原因
世界貿易組織(WTO)日前公布去年貿易排名,我國官方摘取其中商品出、進口情況做了簡要說明,看似平淡無事。然而,WTO所公布的不只商品貿易排名,也公布服務貿易排名,去年我國服務輸出排名掉到世界第30名,這是名次最差的一年。
平日裡,每月公布的海關統計呈現的是「商品貿易」,至於海外旅客入境消費,海空運、智財權、金融、電信、營建等服務的海外收入則屬「服務貿易」範疇,美國、歐洲由於吸引大量觀光客入境,加以金融、海空運優勢,長期以來一直是服務輸出大國,美國商品貿易雖有赤字,但服務貿易則享有巨額順差,以去年而言,就將近3,000億美元。
反觀台灣,近年服務輸出排名一年不如一年,過去20年排名最好的時期是落在2014~2015年,這兩年的服務輸出都名列世界第23,此後排名逐年下滑,去年落至第30,WTO每年四月只公布前30名,如果明年在名單上沒看到台灣,那就代表已落至30名以外了,但願這樣的事情不要發生。
何以台灣在2014~2015年排名會這麼好?對照一下央行公布的國際收支帳就可以明白,我國旅行收入2008年以前不及60億美元,此後快速升高,至2014年已倍增至146億美元,旅行收入是服務輸出的重要項目,因此這一年我們的服務輸出排名躍至第23,全球占比也升至1.2%,2015年情況也是如此。
很明顯,那些年我國服務輸出的快速成長,與開放的兩岸政策密切相關,隨著兩岸直航,交流熱絡,陸客來台人數由2009年的97萬人逐年成長,至2014、2015年每年都有400萬名陸客來台,依政府統計,來台旅客每日消費又以日本243美元,中國大陸242美元最高,歐洲、紐澳只有180多美元。由此可知,台灣當年服務輸出能如此繁榮,不是天上忽然掉下來的禮物,而是背後有政策的協助。
好景不常,2016年政黨輪替,兩岸交流由熱轉冷,來台旅行的大陸觀光客逐年下滑,疫情前的2019年已降至271萬人,疫情結束已兩年有餘,海外旅客已可以自由往來,然而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年甚一年,去年來台陸客只有43萬人,國際收支帳的旅行收入降至96億美元,與旅行支出的200億美元有天壤之別,對照2011~2014年每一年旅行收支都是順差,如今逆差逐年擴大,這自然是政府緊縮兩岸交流的政策使然,政策對經濟影響之大,於此可知。
民進黨執政九年所採行的兩岸政策,不知不覺就讓台灣服務輸出排名由第23降至第30,服務輸出全球占比由1.2%落至0.7%,旅行業、住宿、餐飲、零售等行業生計慘澹,我們且不談政治效應帶給兩岸人民千絲萬縷的困擾,就從總體經濟而言,也是得不償失,這些年台灣經濟仍能成長全仰仗半導體業、電腦電子產品業,然而他們所僱用的人數占總體就業人數不到8%,占就業人數逾六成的服務業許多是中小企業,在兩岸關係如此緊張的大環境下,其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為政者若仍心懷百姓,午夜夢迴豈能無愧?
WTO這份2024年服務輸出排名,新加坡第6名、日本第10名、韓國第18名、香港第23名都在我之上,連昔日落後我們的泰國、澳洲、波蘭、土耳其也超越我們了,當各國依據自身優勢,或觀光、或金融、或運輸加速擴展服務業市場時,政府若不改變思維,重新定位兩岸政策,未來台灣名次落到40名、50名並非不可能,府院不應等閒視之。
在川普的關稅政策下,我國面對32%對等關稅,已然危機重重,令人憂心的是,如今不只商品貿易,連服務貿易也已四面楚歌,盱衡台灣當前情勢,政治與經濟孰重孰輕?然其改變也只在一念之間而已,賴總統去年五月就職演說時曾表示自己將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盼總統仍記得這個承諾,在這個紛亂的年代做出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