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央行升息必將使銀行業獲利與股價雙漲?

一般咸認,央行升息讓銀行業利差擴大,使其獲利最大宗的淨利息收入增加,有助於整體獲利,進而讓銀行股價有表現的空間。而自聯準會今年3月啟動升息至今,已累計升息3碼,其他主要央行亦先後跟進,頓時讓全球金融環境邁入升息循環,但銀行業者真的有受益嗎?

以美國經驗來看,聯準會升息大多有利銀行業營收與股價表現。如2015年12月啟動升息循環後,至2018年12月之間共有9次會期升息,將聯邦資金利率從0~0.25%水準調高至2.25~2.5%,讓2016~2017年間代表美國大型銀行、地區銀行和儲蓄機構的KBW銀行指數表現大幅優於S&P500指數,顯見升息循環啟動初期,銀行業確有獲益。然而,今年3月聯準會啟動升息以來,截至5月13日為止,KBW銀行指數不漲反跌,跌幅高達17.43%,表現差於S&P500的跌幅9.84%。同樣地,台灣央行於今年3月啟動升息1碼後,截至5月13日為止,台股的金融類指數也不漲反跌,未能再現2010年6月升息循環初期的飆升態勢。

何以如此?首先被想到的原因是,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為防止經濟陷入大衰退的危機,聯準會遂推出超寬鬆貨幣政策,於同年3月將利率降至0~0.25%超低水準,此舉導致銀行利差大幅縮水,從而將資金轉為購買有價證券(securities),如公債、MBS等,寄望藉此提升整體資金的營運績效。資料顯示,相較於2015年第4季美國整體商業銀行購買有價證券年增率僅3.9%,2020年第3季、第4季年增率則分別高達31%、21%,2021年各季年增率也有14.3~24.5%。同時,截止今年3月,全美商業銀行總資產達22.815兆美元,其中有5.8兆美元用來購買有價證券,占總資產25.42%,與2015年12月購買有價證券僅3.1兆美元、占總資產19.91%相比,增幅甚為明顯。也就是說,在這次聯準會升息前,美國銀行業資金已大量投資在有價證券上,而這些資產價格會隨著利率上升而下跌,拖累了銀行業的獲利。

更具體地說,依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規定,現行的綜合損益表涵蓋範圍包括本期損益和其他綜合損益(OCI),OCI大多指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或現金流量避險工具之未實現評價損益、國外營運機構財報換算之兌換差額、資產重估增值等。而累積其他綜合損益(AOCI)則是當期和前期OCI的累積,屬資產負債表中股東權益的調整項,前述OCI所列的損益實現時,其金額將從AOCI項目中扣除,並轉入當期損益表。如銀行持有債券的帳面價值下降時,並未反映在本期損益,而是反映在AOCI中,亦即銀行所投資的金融資產可能會在AOCI中累積大量未實現的損益。像是花旗銀行今年第1季的資產負債表中,AOCI認列的未實現損失即高達435.85億美元,年增幅近24%,摩根大通銀行的情形亦然。

若再就花旗銀行今年第1季營收來看,雖然淨利息收入為108億美元,年增幅仍有3%,但手續費收入為25.68億美元,年減30%;投資的已實現資本利得劇降至8,000萬美元,大減80%;備抵呆帳提存釋出亦從去年第1季的32.27億美元,減至今年第1季6.12億美元,對獲利的貢獻大減80%。至於獲利方面,該行今年第1季本期淨利為43.06億美元,亦較去年同期減少46%。這些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美國銀行業獲利確有明顯下降情事,但其可能是許多因素交織而成,未必能單以聯準會升息,導致銀行握有的債券價格下降,就論斷央行升息讓銀行業獲利的常例不再。值得一提的是,銀行不僅對利率敏感,也是對經濟成長敏感的產業。此次聯準會極鷹派的升息態度,引發各界對美國經濟將硬著陸vs.軟著陸的爭辯,一旦經濟衰退成真,銀行又將面對借貸客戶減少,且違約率明顯提高的難題。

綜上,由於銀行業獲利的最主要來源是存放利差,而央行升息讓利差擴大,應是有助於銀行業獲益。惟這次央行升息使美國銀行業股價表現未若大盤,與過去經驗有所不同,難免讓人揣測是否其有利銀行業獲益的常例不再。只是,影響銀行業經營表現的原因甚多,且需要深入檢視,實不宜以單季獲利與短期的股價表現來論斷。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衍生性商品成交確認平台明年上線
核四剩餘空地 火力電廠列選項
竹科銅鑼園區環差案 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