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台灣達到「幸福國家」之林猶遠?
聯合國贊助的可持續發展集團(UNSDG)公布2025年對全球147個國家或地區進行的「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調查顯示,芬蘭持續八年蟬聯全球第一,接著依序丹麥、冰島、瑞典與荷蘭,台灣雖排名第27名,但領先第55名日本、第58名南韓與第68名中國大陸,稱霸東亞各國。
這份報告的調查時間,是在美國川普今年1月重返白宮之前,針對全球各地民眾從2022年到2024年期間幸福感受,包括:民眾自我評估自身生活品質滿意程度、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健康預期壽命、社會支持度、自由度、富裕程度與政府貪腐認知程度等多項指標加以衡量。
儘管獲致得來不易的名次,然而台灣是否名符其實為幸福之國家?回顧賴總統上任前,曾在民進黨所舉辦的「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上表示,於上任後,將要求行政團隊借鏡其在台南市長時的經驗,致力打造台灣為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的「悠然過活」地方。
在此同時,隨著賴總統上任即將屆滿一年,雖無法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集團參考哪些資料進行衡量,但檢視行政團隊所提出的相關報告或數據,我們似可發現,包括未來世代在內的民眾較為關心,而且涉及「幸福感受」迫切需要解決的「低薪資」、「高房價」、「難結婚」、「不生育」等議題,卻又刻意輕描淡寫或採取不同角度加以解讀。
先從低薪資困境來說,過去十餘年以來,雖政府積極透過調整基本工資,促進企業提高加薪意願,希望解決薪資停滯問題;但依據主計總處所公布的資料統計顯示,受雇人員勞務報酬分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重,從2012年的45.77%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43.87%,相對同一期間企業營業盈餘占比,則是從31.82%持續增加至36.41%。由此說明,受雇人員勞務報酬分配未能落實公平,使得受雇人員迄今難以擺脫低薪資泥沼。
再就高房價問題而言,薪資成長緩慢下,國人得面對高漲的房價,其實是造成包括年輕族群在內許多民眾,生活陷入困境的關鍵。儘管政府表示,未來將會透過中央連結地方政府,利用都市更新或土地重劃(包括六都提供5%、縣市至少提供3%土地)資源,積極興建社會住宅,然而這些社會住宅構想並非新政策,而是已公告的舊政策,加上過去九年以來,民眾期盼的興建社會住宅再三跳票,讓落實居住正義的理想,始終仍停留在夢幻。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低薪資、高房價壓力下所延伸的年輕族群「難結婚」、「不生育」問題,更是近年以來造成人口結構不斷老化所衍生國安危機的關鍵。其中前者從內政部的資料觀察發現,結婚率從2000年的千分之8,逐年下降至目前的千分之5;結婚對數方面,從2000年的18萬對,逐年減少至目前的不及12萬對。
至於後者,則是在上述因素影響下,依據內政部資料顯示,新生嬰兒從2016年的208,440人,逐年下降至2024年的134,856人;生育率已持續四年皆維持在1.0以下的水準,去年甚至已不及0.8,創下歷年新低。亦即政府未來若要增加生育率,則需提高結婚率,若要落實促進結婚率及生育率,則需優先解決未來世代低薪資、高房價問題,別無他途。
很顯然地,台灣在被讚譽為稱霸東亞最幸福國家的同時,從上述數據中加以觀察,與實際「憧憬」的距離似近猶遠。亦即若要達到「悠然過活」願景,並非利用華麗詞藻、文青語彙進行描繪或堆砌包裝,而是在治理國家上需要透過更宏觀的規劃與執行,如此始能讓「幸福」落實分享包括未來世代在內的民眾,真正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