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當AI破解貝多芬遺作,不可能音樂家會失業吧?
AI 崛起,音樂家該怎麼辦?在這個連AI都會寫貝多芬《第10號交響曲》、能指揮、能編曲,甚至能自行演奏、錄音、錄影、剪輯合成的年代,音樂家也像其他產業一樣受到劇烈衝擊,我們準備要失業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住在紐約,一個聚集金融科技、新創產業、時尚藝術、娛樂文化與運動趨勢的megacity。
紐約什麼事都是第一名:無論是新品發表、時尚趨勢、金融海嘯或疫情衝擊,紐約總是首當其衝。在搬到紐約不到1年後,COVID-19鋪天蓋地席捲了大蘋果。2020年逢疫情最高峰時,我曾經長達14天沒出門,躲在家裡、瘋狂囤積衛生紙和當時炒到一盒100美元的3M口罩。
紐約最美麗的中央公園頓時變成病患停屍間,而在當時美國總統川普的指令下,軍艦直直駛入紐約海港。在那最黑暗的一年,紐約股市還發生過4次熔斷(巴菲特一生碰過的熔斷,有3次在2020年發生)。
新聞無時不刻播報著:今天美國哪些「企業宣布破產」、「曼哈頓最老牌藝術經紀公司CAMI 也抵不過疫情的威力」、「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 解散團員」、「百老匯完全熄燈」。
周遭許多朋友開始失業,不是轉做外送員或Uber driver,就是直接轉行或飛回老家。原本擁擠吵雜車的紐約,瞬間變身鬼城,而至今曼哈頓第五大道上許多黃金店舖持續乏人問津。那種我們以為在電影才能看到的世界末日情節,卻是紐約人2020年的真實生活。
黑暗疫亂找榮耀,跨足數位行銷、擁抱AI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把《雙城記》作者狄更斯的話反過來想,2020年雖是黑暗的季節,但也是「光明的季節」。在這黑暗又光明的季節,我做了2件事:第一,我在疫情高峰期共演奏5場線上音樂會,替紐約疫情的受災區紓困募款。這些音樂會獲得幾千名紐約客與台灣人同步線上收看與熱情捐款的迴響,而也因為線上音樂會,讓我第一次體會到科技對於音樂的幫助。
第二,和許多美國人一樣,我在2020年加入史上最大創業潮,雖然身為一名音樂家,我選擇創業的領域卻是數位行銷。這令許多人跌破眼鏡:「為什麼音樂家要做數位行銷呢?」一來,看到紐約無數固守傳統思維的中小企業被疫情淘汰,心中湧起想要幫他們轉型的念頭。
事實上,當時的我對數位行銷一竅不通。因此在親自架完數十個網站、做完SEO優化服務等,並將公司的商模產線全盤摸透後,我才開始複製與招聘訓練。
第二個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我想更了解AI!
4類工作AI也「苦手」,創意型尤其!
2019年和2020年的世界,彷如一世紀的差別。曼哈頓下城一整區空蕩蕩店鋪,令人感受到線上產業與數位創業大爆發,而數位創業則加速優化了AI技術。在ChatGPT、Midjourney 等火紅之前,我已因客戶需求開始使用Jasper.ai、Amper Music 等AI 工具來產生內容。朋友問:「這些工作都由AI完成,妳就不怕被它取代?」
與其說怕被取代,還不如先自問有沒有不可被取代性(irreplaceability)。因為,沒有想像力的靈魂,即使有Midjourney和ChatGPT,只會讓高品質的人工藝術變成更稀有的珍品,而AI機器打造出來的量產資訊,未來逐漸會形成另一大片紅海。
從工業革命起,更有遠見的人類總會藉由新工具及科技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真正厲害的人不會被新科技駕馭,反會駕馭新科技,把自己與其他競爭者的距離大幅拉開。因此,AI的到來,對人類不能算是威脅,而是福音!因為它的出現,人類必被激出更高的工作品質與效率,產出更棒的服務與產品。
但AI也不是萬能的,如李開復所說,目前尚有4種類型是AI不能取代的:複雜型、手工型、關懷型、創意型 。而創意型工作,是我認為這4種最後會被取代的,舉一個這2年在古典音樂界備受討論的作品例子:貝多芬《第10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10)。
貝多芬一生只寫過9首交響曲,當他寫完《第10號交響曲》的幾個音符動機後便在1827年撒手歸西,成為貝多芬未完成的遺作。2019年,卡拉揚研究院(Karajan Institute)的負責人羅德(Matthias Roder) 找來音樂家、數學家與AI專家,想利用AI模仿貝多芬的風格,完成《第10號交響曲》。
然而,這首本是眾所期待的曠世巨作,卻飽受音樂圈批評。在仔細聽過後,我也必須承認:這樣的音樂實在不配被稱為貝多芬《第10號交響曲》,因為它實在「太AI」了!
少了創新的「瑕疵」!AI數據算盡不走心
古典音樂——尤其是貝多芬以降的樂曲,即使建構在深富邏輯的完美曲式架構上,總是有某一個動機、旋律、節拍或者休止符會「出軌」。貝多芬是公認不斷創新、超越自我的作曲大師。在他短暫的56年裡所寫過的每首樂曲子都一定有某個動機結構、調性發展、曲式架構、配器織體等,是全新的。因此,結集了AI、數學家、音樂專家與科學家以鑽研他「過去」而打造「未來」的《第10號交響曲》,不但完全違反貝多芬顛覆原創的精神,也無法感動人心。
只能說, 充其量這是一首貝多芬練習曲,因為貝多芬的音樂本質在於每次「創新的瑕疵」,而不是複製「過去的完美」。 而這種創新,並不是靠十幾個學者僅耗費2年寫出來的東西,就能和貝多芬相提並論。
事實上,我認為貝多芬本人若活在2023年高科技人工智慧年代,他寫出的《第10號交響曲》應會比「史上最偉大的交響曲」——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還更超越你我的想像,無限新創、橫跨宇宙之美。
我並不是要批評貝多芬《第10號交響曲》的共同作曲者們,而是想表達,雖然AI在理性邏輯結構能超越人類,但卻無法體會、感受出人類的七情六慾、故事歷練、複雜矛盾的情緒。因為人性是用體會、感受出來,而非以數據公式「算出來」的。
從貝多芬的出生到死亡,時時都有學者專家拿他的成就和音樂神童莫札特(Mozart)相比。若說一氣呵成的作曲天賦—— NO,貝多芬絕對不是天才,因為他是用龐大的生命時間去經歷「人」的故事。而其實比天才更感動的,是凡人的故事。貝多芬之所以感動人心,是因為他毫不保留寫出的每首音符,代表了最珍貴的人生。但是,AI沒有人生,只有數據跟計算。
因此,即使它能快速寫出許多音樂 (甚至某些旋律還滿好聽的)但若仔細聽,你會聽見AI 生成的音樂多半會呈現一種平滑唯美、不真實的「塑膠感」。它也許唯美好聽,但不會打動人心。
創業的第一年,我全心全意投入數位行銷用科技軟體在線上招聘面試、在線上和客戶簽約開會(至今我完全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客戶或員工本尊),在沒有實體公司的情況下,我在線上完成簽約付款、執行並擴張業務。
巔峰時期,我在全球聘用23個員工。然而,看似非常自由的WFH(work from home)遠距辦公創業模式,卻讓我變得很不快樂。我發覺我的生命被電腦和手機完全綁住了,我的一生就是坐在電腦桌前。
創業第二年,我開始縮編,只留最重要的計畫、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此時,周遭陸續有朋友傳來疫情後憂鬱症(Post-COVID Depression),因此我開設了一個YouTube頻道,「DRIM 」(Deeply Relaxing Inspiring Music) 創作心靈冥想音樂,讓自己放鬆歸零,也讓他人得到舒緩。
科技焦慮了嗎?不妨試試DRIM「聲療」
我為DRIM 頻道創作的音樂分成2大類:一、降低壓力、放鬆舒眠,二、提升效率、專注力與清晰度。每一首樂曲又因它們想展現的功能注入以下7種腦波頻率:Epsilon(0.1-0.5hz)、Delta(0.5-4hz)、Theta(3-8hz)、Alpha(8-12hz)、Beta(12.5-30hz)、Gamma(30hz+)、Lambda(100-200hz)。
某些聲音可以讓我們更放鬆或更有效率,這也是為什麼我常在工作時放古典音樂;為什麼聽著大海的聲音,比走在曼哈頓敲敲打打的建築聲更容易放鬆;為什麼電梯裡播放的是舒緩的爵士或鋼琴樂,而不是重金屬(heavy metal)。我把上述7種頻率放進音樂,聽者其實完全沒有任何察覺。我幾乎每天播放DRIM音樂,從工作到閱讀,白天到晚上。靜坐與瑜伽也是非常棒的舒壓方式,尤其瑜伽特別能訓練專注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率。至少這是我的個人經驗。
對於最近台灣全民一窩蜂在研究ChatGPT、Midjourney的現象,我既高興又擔憂。在台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近,尤其社群軟體和太多群組,想要不知道AI真的很難!但在追求新科技感的同時,我們的內心卻愈來愈貧乏,負能量愈來愈高。也許我們應該停下來自問:這真是「我」需要的嗎?我因為這些新發明感到快樂嗎?
就像貝多芬晚年作品手稿寫的「Muss es sein?」有必要嗎?不過這又是另一篇故事了。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努力趕上Bing,Google搜尋也將加入AI聊天!為什麼比對手晚?皮蔡這樣說
ChatGPT要被告了?市長變貪官、誣賴教授性騷擾,AI的胡說問題怎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