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台灣需要發展自有品牌信用卡

國內近年信用卡消費型態以境內交易占約94%,顯見民眾使用信用卡仍以境內交易消費為主,已具備發展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的環境。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近年信用卡消費型態以境內交易占約94%,顯見民眾使用信用卡仍以境內交易消費為主,已具備發展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的環境。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市場信用卡品牌主要包含Visa、Mastercard、JCB及美國運通,皆係國際信用卡品牌,並無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而發展國內自有品牌支付卡(含簽帳卡及信用卡),已成為全球趨勢。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93個國內自有品牌支付卡,如日本JCB、韓國BC Card、澳洲eftpos、印度RuPay、巴西Elo等。

台灣信用卡市場發展歷程,可從1984年財團法人聯合簽帳卡處理中心正式發行具有梅花圖樣的「聯合簽帳卡」開始,當時政府政策鼓勵儲蓄以「一人一卡、先存款後消費」的原則,開啟了臺灣全新的簽帳消費概念。「簽帳卡」(Debit Card)持卡人消費時必須直接在其銀行存款帳戶扣繳消費款項,存款必須足以支付消費金額,否則無法刷卡完成消費支付,尚無「先消費、後付款」的功能。

1988年政府修正規定,將「聯合簽帳卡」正式改為「聯合信用卡」,也廢除「一人一卡」的限制,增加信用卡循環信用功能,讓國人接觸到「先消費、後付款」的功能,1989年「Visa國際信用卡」獲准於台灣發行,美國運通亦於同年獲准發行AE卡,1990年及1991年Mastercard與JCB等國際卡組織先後進入台灣市場,開啟台灣信用卡產業之跨國合作。

1998年聯卡中心曾推出「U Card」(聯合信用卡),並積極推廣民眾於國內使用U Card消費,但因U Card缺乏國際通用規格,無法提供民眾於國外使用U Card消費,隨著國人出國比率逐年升高,台灣成為以國際卡品牌發卡為主的市場,U Card逐漸式微。

廣告

時至今日,信用卡使用環境仍以境內交易為主,以持卡民眾消費型態來看,近三年(2020年~2022年)於境內交易占約94%,國外交易則僅占約6%,顯見民眾的信用卡仍以境內交易消費為主,已具備發展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之環境,而信用卡常與各種行動裝置結合,有必要建立自有品牌與規則,設計專屬在地化交易、電子商務及各種行動支付等應用功能,滿足台灣民眾消費使用習性。

根據聯卡中心2022年統計,發卡機構支付外國信用卡組織Card Fee約為新台幣27.54億元,另收單及發卡機構所支付License Fee及Service Fee約為新台幣21.41億元,如發卡機構發行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發卡機構及收單機構每年可節省鉅額費用,用以回饋特約商店及持卡人。

信用卡整體簽帳金額從2020年3.01兆元,於2021年增加至3.10兆元(年增率3%),至2022年再增至3.49兆元(年增率12.6%),2023年1月至6月簽帳金額總計約達2.12兆元(較去年同期1.54兆元,成長37.3%)。同時,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口總數約1,992萬,信用卡持卡總人數約1,235萬,換言之,尚約有757萬成年人(占18歲以上總人數近4成)未持有信用卡,顯示台灣發卡市場仍然有成長的空間,正是趁勢發展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時機。

為解決過去U Card缺乏國際通用規格的問題,聯卡中心已於2018年7月與發現金融服務公司(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 LLC,DFS)簽署合作協議,透過雙方策略聯盟合作,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可經由DFS遍及全球200個國家,利用7,100萬家特約商店及200萬台ATM的網絡與國際接軌,增加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國外消費之便利性。此外,在系統建制及規範制定、發卡收單、優惠措施及業務合作、以及在地化應用規劃等方面,聯卡中心已做好準備,一旦發卡機構決定發行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可立刻配合推動。

常聽到金融界友人表示,台灣市場以國際卡品牌為主,要在發展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難度很高。但此事對民眾及台灣金融產業是極為有利之事,信用卡業務機構必須秉持「知難行易」的精神,堅定信念發揮力量,達成目標。

聯卡中心基於公益目的,已獲主管機關核准推動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有賴各界大力支持,以提供民眾成本更低且更為便利的支付工具,並促使台灣自有品牌信用卡在國際取得一席之地。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新唐調漲MCU 明年Q1不看淡
聯茂需求喊燒 2022季季旺
弘凱車用耕耘有成 營運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