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治》劉憶如:關稅戰目的阻中國變強
【時報-台北電】中美關稅戰掀起全球經濟動盪,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劉憶如18日表示,美國總統川普藉由加徵關稅,要製造業回流,降低貿易逆差,然而對中國貿易赤字自2018年以來逐漸減緩,顯示中國的貿易順差非造成美國逆差的主要原因。
北威論壇18日舉行「川普關稅戰 全球風暴」座談會,劉憶如以「川普關稅戰的目的?能達到嗎?」為題,整理川普1.0的中美貿易戰的真正目的並非為了關稅,而是阻止或推遲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大國,或成為製造強國。
劉憶如表示,川普想藉關稅戰減少美國貿易逆差是無法達到的,因為貿易逆差是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結構的結果,想解決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必須從總體經濟著手。
她藉由總體經濟學基本公式指出,造成美國貿易逆差的原因很多,中國的順差只是其中一項,其餘還有美國的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政府支出等。目前美國實際情況是,國民儲蓄加政府稅收長期處於低位,導致入不敷出。
此外,劉憶如指出,近期美債劇烈波動,未來若美元霸權地位持續動搖,將進一步加劇美國舉債與財政壓力。她分析,美國目前總負債高達36.4兆美元,其中今年到期的債務就達9.2兆美元。隨美債殖利率上升至4%以上,美國政府利息支出已成為僅次於社會福利的第二大預算項目,國際市場也高度關注美債。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指出,目前的國際變局讓台灣面臨三大挑戰,包括地緣政治變動、全球經貿格局重組及供應鏈再配置,未來恐持續衝擊產業發展。至於大陸的部分,若欠缺民營企業支撐,將難以有效因應中美貿易戰。
在中美台三邊互動方面,張五岳強調,拜登政府持續對陸展開貿易與科技戰,但未將此與台灣問題直接連結;反觀川普執政期間,則對大陸和台灣雙雙加大壓力,台積電投資布局即是受到美國政策影響,這也使得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升高。(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傅沁怡、張漢驊/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