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中國對抗貿易戰 盤算和計畫到底在哪?

【時報編譯張朝欽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4月2日「解放日」宣布對大多數國家實施對等關稅,隨後全球金融市場歷經震盪,而川普的關稅政策也歷經多次的調整,目前為進入90天的「暫緩期」。

全球主要國家在面對關稅挑戰時,多數國家選擇在第一時間「低頭」回應,全球僅剩下歐盟和中國敢於叫板,質疑和挑戰川普的貿易政策。尤其中國官方擺出強硬立場,多次祭出報復性關稅。中國外交部在周四表示,如果美國繼續玩「關稅數字遊戲」,中國將不予理會。中國商務部在本周稍早說,美國需要糾正錯誤,徹底取消對等關稅的錯誤作法,回到正確道路。

中國似乎採取了咄咄逼人的作法,這是因為中國不會退縮。從川普第一任期開始,中國一直在為此做準備,強化國內市場。其次中方認為這是國家存亡問題,也是共產黨政府正當性問題。最後,許多中國高層認為,中國比美國能夠承受更大痛苦,一位中國高官曾說,他們曾走過吃樹根的年代。

中國經濟本來已經有些疲軟,貿易戰會使得情況更糟,但是也會讓美國消費者損失更多錢。

目前美國對低價的鞋子衣服徵收高關稅,對電子產品卻停徵關稅,這將使得中國更加關注先進製造,使得中國在技術上更領先。貿易戰會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加貧窮,也可能變得對中國更加有利。

另一方面,中方也不想發生貿易戰。出口是重要考量,中美去年貿易順差接近1兆美元,貿易戰將導致經濟更加疲軟。而科技對GDP貢獻不多,但關鍵技術卻是中美雙方控制國家安全和經濟成長的重點。

在川普第一任期以來,中國已經開始試圖邁向「科技自主」和「自給自足」經濟,並已取得相當的成功,雖然這種作法不一定正確,但這是中方看待自己發展的觀點。

科技的自給自足是相當的昂貴的,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而且回報也是未來的,沒有證據顯示,中國的科技投資已經創造了經濟回報。換句話說,科技自主並不會讓中國免於貿易衝擊。從數據上看,而隨著中國在技術取得成果,但GDP成長率卻呈下降趨勢。大量的前期投資,對經濟的影響是生產力的下降。但短期內,GDP需要成長,需要創造就業。中國在生產力、GDP、就業方面都需要出口的支撐。

而中國在能源轉型、電動車等產業,表現出產能過剩,讓它更加依靠出口經濟。所以技術的增加,需要的是高效率的資本配置,即資本效率有時比技術進步更重要。這也指出了政治方面的障礙,即中國國企問題,大量的資本是放在效率較低的國企執行。

中國希望在未來四年免於川普貿易戰和保護主義的影響,重要的論點是擴大國內市場。但是私人消費佔GDP的比重僅39%,主要原因是儲蓄率太高,因為政府沒有提供太多社會保障,另一個原因是個人所得太低。中國的GDP成長率是相當的高,但一般民眾的個人薪資所得成長率,其實相當低,綜合起來,GDP當中的消費就很低。

最後有一點必須考量,在美中貿易戰開打過程中,川普是背負著政治壓力,存在著壓力臨界點,但是習近平沒有類似的壓力,換言之,川普到底有沒有足夠的政治實力來持續推動此一進程。從近日美國國債市場的拋售,可以看到共和黨的政治反彈,而習近平也清楚川普存在著什麼樣的壓力。因此美中雙方比誰的氣長,勝負仍未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