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關稅裁員?人力銀行:恐留後遺症

川普關稅導致經濟與產業前景大亂,許多企業著手調整人事以降成本,但人力銀行表示,當初疫情大裁員後,許多企業反而補不回人力,建議企業利用內部分配等策略,和政策補助來理性判斷人事策略。

104人力銀行表示,關稅影響雖大,但目前整體徵才市場平穩,建議企業不急削減人事成本。回顧新冠疫情初期,部分企業為生存調整人事,2020年有1,440家企業減班休息、影響人數超3.1萬,但相關企業後續常面臨「人才補不回來」困境。

對削減人事後遺症,104人力銀行表示,2023年人才平均招募天數高達54.4天,員工自願性離職率21.8%,皆高於疫前,顯示企業難補足突發狀況之前人才。

疫情時工作數在2020年5月陷入谷底、僅有55.5萬個,但2021年5月即大幅反彈約49%至85.2萬個,等同後續報復性反彈求才需求競爭下,企業無法即時補足人力,只能看著復甦反彈商機的流失。

且人才養成耗時,104人力銀行稱,招募到上手約3~6個月,呼籲企業汲取疫情經驗、不應輕易裁員損害長期競爭力,建議以兩大避險策略保有適度營運動能,一是內部人才盤點與再分配,比對各部門人才需求,彈性支援高產能或高需求單位,減少人員閒置與重疊以提升效率;二是建議企業將人事費用與成本轉為投資人才觀點,針對關稅風暴下轉型需求提升員工技能,將部分工作時間轉為在職訓練,安排數位轉型、AI工具應用、流程自動化等訓練,其調查指出,在疫後(2021~2023年)主動投入人才培育資源的企業,有13.6%出現超2成營收成長。

此外,104人力銀行指出,企業可用兩大工具理性評估人才調整,一是現金流壓力分析與人事支出彈性模擬,按照不同情境設定營運安全期、考量金流與人事支出占比;二是善用政府補助與資源,現有的「產業人才投資方案」、「中高齡及高齡就業促進計畫」等,皆提供訓練或薪資補貼,協助企業人事調整壓力,也能提升員工效能。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廣達擴產 加碼美國投資
台股基金夯 19檔淨值破百元
台泥認購飛宏私募 攻儲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