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肉食者天堂?最新「大麥克指數」出爐 美國售價在台灣能吃2.5個

[FTNN新聞網]記者曾奕語/綜合報導

根據最新公布的「大麥克指數」,台灣大麥克的售價是2.28美元,美國的則要5.69美元,是台灣的2倍以上,《經濟學人》PO文指出,肉食愛好者可能會「很想去台灣」。

根據最新公布的「大麥克指數」,美國大麥克的售價要5.69美元,是台灣2.28美元的2倍以上。(示意圖/Pixabay)
根據最新公布的「大麥克指數」,美國大麥克的售價要5.69美元,是台灣2.28美元的2倍以上。(示意圖/Pixabay)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麥當勞在全球化標準作業模式下,幾乎所有國家的大麥克在大小和口味上都差不多,但是價格卻不一樣,根據最新公布的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美國的大麥克售價為5.69美元,歐元區則是約6.09美元,但在台灣只要2.28 美元,不到歐美的一半。《經濟學人》在X上表示,肉食愛好者可能會「很想去台灣」。

報導指出,大麥克指數還有一個將各國人均GDP納入考量的「調整」版本,因為富裕國家往往物價較貴,許多高生產力及高薪產業,拉高了整體就業市場薪資,因而讓生產力較低且不受外國競爭的行業,得提高經營成本或價格。

但就算以「調整版本」來衡量,瑞士的物價依然昂貴。另外,阿根廷也是一個特例,據當地官方匯率換算,5.69美元可以得到5300披索,但阿根廷當地的大麥克售價是6100披索,比美國還要貴,而實際上7個月前阿根廷的大麥克只要3150披索,這樣的異常可能就反映出大麥克指數的缺陷。

經濟學人在1986年首創大麥克指數,藉由比較各國大麥克售價,衡量某商品相對於美元,其價值是被高估或低估。(示意圖/Unsplash)
經濟學人在1986年首創大麥克指數,藉由比較各國大麥克售價,衡量某商品相對於美元,其價值是被高估或低估。(示意圖/Unsplash)

報導解釋,任何衡量貨幣購買力的指標中,統計學家都面臨到廣度、一致性和及時效性問題,世界銀行的計算範圍必定比大麥克指數廣泛,與此同時,世銀的經濟數據需要大量統計人力,且最多每3年才更新一次,大麥克指數則是少數人的成果,每6個月就能統計一次。

《經濟學人》在1986年首度發表大麥克指數,藉由比較各國大麥克的售價,衡量某種商品相對於美元,其價值是被高估或低估,以簡單的方式向大眾介紹匯率的概念,也讓這項非經濟指數越來越常被用來當作比較各國物價的標準。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日圓價變好苦!「飆升至157」被疑動手腳 財務官4字回應
7月CPI年增率2.52%創5個月新高 立委嘆民生經濟沒好過,通膨苦日子可能要開始
台積工程師讓「嘉義房價飆至5字頭」?在地人嚇壞:漲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