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鋮董事長 張宏誠抓對產品方向 不怕關稅戰

友鋮董事長張宏誠。圖/陳建宇
友鋮董事長張宏誠。圖/陳建宇

美國大打關稅戰,國內鋼鐵業受到衝擊,螺絲扣件業者紛紛考慮轉型或轉移生產基地。上櫃新兵友鋮卻老神在在,原因在於董事長張宏誠創業時,就鎖定少量多樣的特殊品,讓友鋮在市場景氣不佳時,仍可以維持高獲利水準。

出生於1956年的張宏誠畢業於淡水工商(今真理大學)三專部銀行管理系,退伍後,卻到知名螺絲大廠三星科技上班,從最底層的外銷業務員做起,原本對於螺絲扣件一竅不通的他每天學習種類、製造方式、國際規範、表面處理等螺絲扣件的相關知識,有時候從早上8時到傍晚6時都在學,就是為了儘快了解不同客戶需要的不同產品,以及交易過程、品管品保等。

由於台灣的螺絲扣件大多出口賣到海外,張宏誠必須獨自一人出差面對國外客戶,讓他深知英文的重要性,張宏誠說:「在這個產業當業務,英文是敲門磚。」

待了9年,張宏誠與兩位同事離開三星科技成立友信國際,從事螺絲扣件的出口業務,後來該公司被併購成為現在的桓耀國際,張宏誠繼續創業之路,2001年成立友鋮,仍進行螺絲扣件的貿易業務。

由於友鋮是小公司,且不具製造專業,競爭對手多且訂單沒保障,張宏誠開始思考轉型製造。張宏誠笑著說:「有句話說『要讓貿易死得快,就叫他們去做製造』」

張宏誠認為,若能成功轉型,友鋮才能長久經營下去,因此2010年開始跨足製造領域,並鎖定利潤較高、少量多樣的特殊品,如今每年向美國、歐洲、日本和大陸出口超過2萬件根據客戶的圖面或樣品製成的產品。

張宏誠表示,轉型期間遇到不少困難,首先就是從無到有開始訓練人員,從只有1台機器做起,賺了錢後再買機器。第二個困難則是模具設計,當時同時能製作螺絲與螺帽的公司很少見,但張宏誠成功找到具有螺絲與螺帽設計能力的同仁,也讓公司營運順利上路。

張宏誠表示,其實友鋮在創業的前幾年就開始賺錢,讓他確認聚焦在特殊品的方向正確。同時張宏誠也明白人才難留,因此他非常敢給福利,每1~2年就會加薪,此外平均薪資也比其他公司多2~3成。更重要的是,張宏誠願意給員工學習的機會,不僅讓員工受到好的福利照顧,同時也能在專業領域成長,流動率與其他公司相比相對低。

張宏誠鎖定特殊品的成果,也反映在友鋮近年的財務表現上,2023年螺絲扣件夜開始陷入史無前例的低潮,但友鋮仍有營收22.85億元、稅後純益2.09億元、EPS達5.72元的水準,去年更強勢反彈,營收24.08億元、稅後純益2.49億元、EPS達6.08元,也在今年3月順利上櫃。

張宏誠除了眼光獨到之外,更重要的是「待人以誠」,他的座右銘是馬可福音第十章的「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意思就是「怎麼待人,人就怎麼待你」。他認為想與客戶、同仁長期配合,就必須要靠誠信,也才能在商場上立足。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面板跌勢緩 大摩喊買雙虎
廣達擴產 加碼美國投資
11檔投信買超 逆勢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