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保本投資,可能冒了你沒意識到的風險?

不少投資人,對於投資的「帳面損失」有一定程度的害怕,也因此如果一項產品能提供所謂的「保本」,確定最終至少能拿回本金不會損失,對這類的投資人有不小的吸引力。

但保本的產品真的就代表安全嗎?還是其實可能承擔了其他的風險或不利的因素呢?本文即從幾個角度,來說明所謂的保本產品可能要承擔的風險。

一、信用風險:

有一種保本產品,是由產品發行者或平台,提供確定能拿回本金的保證。但這樣的保證能實現的前提,是在於該公司正常運行,沒有因任何狀況倒閉違約,如果公司本身出了問題那可能就無法保本。

常見的一個例子,是我們買儲蓄險,就是把錢放在保險公司到期可領回,看起來似乎保本,但其實不可忽視的是,這其實是需要承擔萬一保險公司倒閉的風險。

又例如我們購買公司債券或是保本連動債券持有到期,理應能拿回本金,但如果發行公司或銀行倒閉(最著名的就是金融海嘯時的雷曼兄弟),投資人就會蒙受損失。

又例如之前的一些加密貨幣平台如 FTX,提供資金很高的美元活存利息,但最終平台經營不善倒閉,投資人放的錢都拿不回來了。

二、匯率風險:

有一種保本,是承擔了特定的匯率風險而得來。

例如對台灣人來說,現在美元定存,可以獲得 4%-5% 的預期報酬,相對於台幣存款算是不低,但為了要獲得這個報酬,需要承擔美元對台幣的匯率風險,因此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保本。

更極端一些的例子,是台灣人很喜歡持有的,利率更高的南非幣存款,在銀行存南非幣,可獲得 5% 以上的利息,但南非幣的匯率波動大,近年來又下跌很多,長期下來投資人雖然賺到利息,但換回台幣反而虧損。

三、輸給無風險報酬(損失資金時間成本):

保本並不是帳面上保本就好,因為錢是有一定的時間成本,你的錢不放在身邊,本來就有應得的無風險報酬。

這個應有的無風險報酬大約是多少呢?可以假設為同一個時段,我們把錢放進定存或公債這類無風險資產可獲得的報酬,如果一項投資最終拿到的錢還比它還少,那就等於是實質虧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