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砸重本、猛併購,為何拚不出第二個台積電?

文/陳良榕

為了強攻世界龍頭地位,中國以人口紅利、租稅優惠吸引外商設廠,加上整併手段,用「市場換技術」壯大自己的科技產業,早已不是新聞,唯獨半導體像扶不起的阿斗。成立近二十年的中芯,為何原地踏步?

圖/AFP
圖/AFP

「美國現在是要認真地對付中國,」四月底,一位美國半導體大廠副總在越洋電話對《天下》記者興奮地說,他相當支持川普對中國打貿易戰、制裁中興。「美國前幾任總統,對中國都太軟弱了,」他說。

川普政府指責中國竊取美國企業商業機密。他的公司是主要受害者。

「(中國政府的人)晚上衝到我們上海辦公室,叫你開門,直接把電腦裡的資料拿走……,」他說,但因該公司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也只能「啞巴吃黃蓮」,默默承受。

這是中國大陸最擅長的「市場換技術」戰略當中,比較「暗黑」的部份。

較常見的方式是,外商被逼著與中國對手、國企成立合資公司「分享」技術,培養未來對手。

例如,近幾年,英特爾曾以十五億美元入股紫光旗下、由展訊和銳迪科合併的IC設計子公司,最近也與中國清華大學合組伺服器晶片公司。

高通最近甚至與大唐電信子公司合資,在中國研發銷售手機晶片;也與華為、中芯合組技術公司,研發十四奈米半導體製程技術。

在部份技術比較成熟的行業,「市場換技術」成效卓越。例如,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宣稱是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其實是利用與日本和歐洲企業合資的技術發展出來的。

想當大國,中國力跨半導體鴻溝

但在中國政府最關注、貿易逆差最大(達一.二兆人民幣)的半導體產業,中國政府可說使盡渾身解數,卻進展有限。

廣告

這在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一場針對海外學人舉辦的論壇,可見一斑。

台上投影片,秀出十五樣中國主要電子產品,核心晶片的「國產佔有率」,多數掛零。最高的是有海思、展訊撐住場面的手機用通訊晶片──二二%

「我想告訴大家,有再大困難,都要發展集成電路(積體電路)的道理在這裡,做為要在全球崛起的大國,沒有芯片支撐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沒有集成電路支撐,國家根本安全是沒有保障的。」

在台上以江西鄉音慷慨激昂演講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劉明,她是中國記憶體技術權威,之前也協助武漢新芯的技術研發。

近幾年,中國震驚世界、四處收購、入股半導體企業的諸多大手筆作為,均始於二○一四年六月,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

該《綱要》除了設置產業發展大基金,另一大重點是培養人才。直接在中科大、北大、清華等二十五所重點大學,成立「示範性微電子學院」。

效果立竿見影,至少在半導體的國際研究,中國學者的能見度已大增。

劉明表示,該領域最權威的兩個期刊:EDLElectron Device Letters)、TED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過去三十年全中國累積發不到兩百篇。但一七年,中國學者已經佔到這兩個期刊發文量的三分之一。

政策推出四年,中國半導體為何進步不大?

然而,俗稱「大基金」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是中國首度以類似私募基金的方式,而不是傳統以稅收、土地等財政補貼的方式,來扶植企業。這四年來,效果如何呢?

一位近來對中國頗有涉獵的半導體業大老認為,總和來看大陸半導體業仍處於「草創」階段,與世界頂尖技術仍有差距。

其中,技術門檻最低的封測,技術差距最小。而且,三年前併購新加坡星科金朋的江蘇長電科技,規模已經躋身世界第三。

而在IC設計領域,華為旗下的海思,去年營收達四十七億美元,已排名世界第七大IC公司。

「這個公司很有競爭力,」這位半導體大老對海思評價極高,認為海思的手機晶片麒麟「很先進」,光是導入七奈米製程的時間點,已經相當接近世界最領先的高通。

至於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近來因為前台積研發主管梁孟松接任共同執行長,而備受矚目。

高盛半導體分析師呂東風在去年一場演講分析時表示,晶圓代工是幾個半導體領域當中,技術門檻最高的。「中芯追趕台積與聯電,追得很辛苦,而且獲利微薄,」他說。

也難怪,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中芯,成立至今已將近二十年,但與台積電技術的差距卻絲毫沒有縮短。業界估計,至少落後五年以上。

原因一:高度競爭,無法靠當地市場扶植

為什麼中國幾家重點扶持的老牌「民族科技業」,例如華為、京東方都已成氣候,中芯卻好似還在原地踏步?

因為,「它沒辦法利用中國市場的優勢,」長期研究中國產業政策的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瞿宛文說。

華為、中興的「第一桶金」,都來自高度保護、且對技術要求較低的中國國內市場;厚植實力之後,再出征海外。

半導體業產業鏈高度全球化,而且具有多數客戶對價格較不敏感的產業特性,卻讓中芯很難如法炮製。

最近一年大爆發的比特幣挖礦商機,是最好的例子。

儘管比特大陸為首的挖礦機晶片廠商清一色是中國公司,身為地頭蛇,中芯對挖礦商機卻是「看得到,吃不到」。……(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48期)

更多天下雜誌報導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