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在日本如何「讀空氣」才不會被「村八分」?

作者:張卉青 Olivia/奧莉放送株式会社

曾經聽過同在日本打拼的朋友說過這麼一句話:「日本的職場上,就只有分『社会人』與『非社会人』兩種人。」

這句話對我而言相當震撼,因為我似乎沒有這樣的感受。朋友這番言論中提到的「社会人」,想表達的便是「公司的人與非公司的人」,並非我們一般所認知的社會人士的意思。這言論也再次印證了在日本社會中,無所不在的內社會與外社會的架構。

我的朋友是一名腦子動得特別快、很願意接受不同意見,在溝通當中進行思想碰撞,並產生新點子的人。擁有這樣性格的他,對我而言既是朋友也是老師的角色,因為在相處時,我覺得他總是顯得閃閃發光。

我的朋友散發出的光芒不會太刺眼,想要精準描述的話,他其實更像是在混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因為他在講話時雖然有主見,但不帶刺又有同理心。而這樣的特質,也讓他能夠在群體中融入自如。一開始聽到他講出社會人這個概念時,起初覺得驚訝,但隨著我在日本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也漸漸地明白了這名朋友所說的道理。

組織架構缺乏靈活度的由來

在日本,撇除新創產業,傳統日本企業比起創新思維,或許更希望的是下面的員工能乖乖聽話,同時也希望大家注重在團隊合作中與周圍人的和諧相處。然而,為了和諧,有時便可能會犧牲掉一些跨世代的創新。

因此,如果是叫講究創新的外國人在日本大企業工作的話,就有可能會認為上位者的決策缺乏靈活度或不合理,而歸根究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也是因為上位者的優先考量其實是「和諧」。聽起來組織架構既封建又缺乏靈活,但正因為是這樣的組織文化,或許才能夠在高度經濟發展期這時空下孕育出至今耳熟能詳的大企業。

支撐這個如此注重「和諧」的組織架構的骨幹,其實是長久以來存在在日本社會中的「ムラ社会」(中譯:村社會)文化。村社會的形成,是過去日本農村地區中形成的一個小規模群體發展而來。這些村社會,通常由居住在同一地區的家庭和家族組成,團體內通常有自己的社會組織、價值觀念、習慣和傳統。

在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和互相依賴關係非常緊密,也通常有共享的資源和社會規範。在一般情況下,大家通常會和諧地相處,但有時仍難保會有破壞村社會規範者出現。不過這個造成村內和諧被破壞的人,也極有可能會遭到其他村社會成員的集體霸凌,而這個集體霸凌的行為,則被成為「村八分」。

何謂村八分?

「村八分」意指某些人或群體在社會中被排斥或孤立。在村社會的型態下,共有 10 項行為被認為,是村民必須互相協助才能共同完成的,分別是成年禮、婚禮、生產、生病、幫助新修建房屋、水災、法會和旅行。

而所謂「村八分」便是指在這 10 項共同行為中,除了協助處理「葬禮和滅火」這 2 項行為外,完全與某人或群體斷絕一切交流。或許有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遭到村八分的人,其他人還願意幫忙處理葬禮和滅火呢?主因若不協助處理葬禮,屍體久放產生的惡臭可能會影響其他人,亦可能成為疾病傳染的源頭;幫忙救火,則是因為若不協助滅火則村內其他人的房子可能會遭到波及。

隱藏在職場裡的「村社會」

不只在古時候的社會,在現代日本傳統企業的文化中,其實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有時候,公司內部的社會結構和規範,可能會使一些人或者某些特定的群體,在職場中被排斥或者被視為不合群。

具體來說,像是外國人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由於他們的價值觀、行為舉止和溝通方式與日本的傳統企業文化不符。這樣的差異,有時可能會導致他們被視為前述提及的「非社會人」,即在職場上與公司內部社會結構和規範不符的人或群體。而社會人極有可能會對非社會人進行「村八分」的行為。

舉例來說,相較於臺灣,日本文化不習慣直接拒絕他人。因此,這也意味著,當日本人要拒絕你的時候,你必須得從他的話語當中自己領悟。比較有趣的是,就連被認為相較於其他地區講話較直接的大阪人,在面對邀約回應:「行けたらいくわ!(可以去的話就去!)」基本上 100% 不會去。

另一個在關西圈相當有名的例子是,如果有人說:「考えとくわ!(讓我再想想!)」其實就是在表示拒絕的意思,壓根沒有要思考對方的提議。而我過去也曾經在其他文章中,提及京都人特有的說話藝術,有興趣可以參考。

因此,若想要較融入日本群體(特別是傳統日本企業),能「閱讀日本的文化空氣」以及懂得揣測他人心思的「忖度」這二項技能,或許是來日前必須先做的功課。

除了在語言使用上,必須對日本文化有所掌握外,在職場環境中的行為也要能夠符合日本人所謂懂得「讀空氣」的特點:

一、上司不下班,大家也不敢下班,先下班的人被認為不合群。不只是一般傳統日企,甚至也聽說老牌大學名校裡的研究室,也會發生類似的情形。

二、喝酒聚餐若不參加,就被認為難相處。

三、請假出去玩,要用抱歉的語氣加上帶土產請大家吃才禮貌。

時代改變 企業裡的村社會崩塌?

雖然隨著時代改變,新創立的中小型企業相較起來較沒有這麼強烈的村社會文化,但休假回來得帶上土產,也似乎已成為日本文化中與人交流的常識。我們從不同文化的角度來看日本的組織架構,或許會覺得異常扭曲,但對群體內的人來說,這是他們在環境裡為生存而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更可能是通往整個組織架構頂端必須具備的技能。

只能說,不同文化所體現出的行為模式,其實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而不同的企業和職場也很有可能會因為時代的改變,以及外國勞動者數量的增加有所改變。像日本也有愈來愈多企業願意跨出改革的步伐,開始重視多元性和包容性,進一步推動企業文化的變革。

因此,對那些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或與傳統企業文化不符的員工來說,嘗試與同事和上級的溝通,透過適應和互相理解的方式,來促進融入和在職場中取得認同或許是個比較可行的方向。只是在文化及行動上仍趨於保守的日本,到底在未來 10 年之內能做出多大的改變,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來日工作前必做功課!在日本如何「讀空氣」才不會被「村八分」?》,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迷妹的進擊──為了幫偶像的忙,我努力了十年成為日本節目製作

「別用西方觀念理解日本,那是白費力氣!」──一個外國記者在日本的「震撼教育」

作者簡介:

張卉青 Olivia,旅居日本京都,說著關西話的台灣人。長期關注日本社會議題,透過寫作、採訪實踐媒體人責任。大學時代曾受日本政府邀請前往 NHK、讀賣新聞社等媒體機構交流,也曾參與日本外務省「絆計畫」前往日本 311 災區探訪。2022 年開始跨足日本多語言媒體平台「nippon.com」。 人生座右銘是:「困難の向こうには、必ず幸運がある」(困難的另一方,一定存在著幸運) 志為以一位文字工作者的身分,透過「文字」和「照片」讓更多人看見真實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