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ESG成新顯學 新基建起飛

【時報-台北電】ESG成新顯學,同時科技革新也提升物聯網需求,使新基礎建設的興建成為各國重點政策之一。投信法人表示,低碳基建、數位基建等新基礎建設,受惠強勁市場需求與政策加持,成長性看好,因收租來源穩定,也能作為穩健的收益來源,在其具備息利雙收潛力下,適度配置,有助優化投資組合收益成長效果。

群益優化收益成長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蔡詠裕分析,在萬物聯網時代,相關物聯網裝置與數為基礎建設持續增長,根據市場統計,後年全球物聯網裝置將超過309億台,相當於每人平均擁有四台物聯網裝置,5G與4G用戶數也將在2027年出現黃金交叉,為跟上全球數位化浪潮,新型態基礎建設商機也蓬勃發展,全球數位基礎建設加速成長,至2030年市場規模上看6,550億美元,投資前景可期。全球資料中心需求暢旺,相關概念股股價因此受惠,且其收租來源穩定,加入投資組合,有助進一步強化資本利得與穩健收益潛力。

蔡詠裕指出,低碳基建概念題材的電網轉型、再生能源基礎建設、老舊電網汰換等題材也具備投資價值。去年美國政府宣布電網韌性創新夥伴計畫,以增強電網的靈活性,強化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抵抗力,因此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105億美元支持美國電網升級,根據預估,有高達14萬英里的配電傳輸網路在2050年以前需被汰換掉,總預算高達7,000億美元,故在電網轉型、能源轉型趨勢明確下,投資前景值得期待。

台新ESG環保愛地球成長基金經理人蘇聖峰認為,美國未來四年投資乾淨能源金額達4,000億美元,且科技龍頭企業蘋果比政府更積極,宣布2030年達成碳足跡歸零,而且要求供應鏈廠商投入減碳計畫。在各國政府及企業合力推動下,低碳相關商機深具爆發力。

蘇聖峰說明,全球主要經濟體政策大力扶植替代能源,美拜登政策2035年發電來源零碳排,大陸十四五規劃綠能占比由15%調升至20%,歐盟復甦基金投入綠能2030年底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從32%提至65%,包括太陽能、風電、熱幫浦、電池及電解器等五大產業,產能需滿足至少40%境內需求,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這是對美國IRA的回應,顯示相關綠能領域在歐美政策大力推動下,後市成長力道仍強勁。(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巫其倫/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