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航倒閉的借鏡
新聞提要■精神航空聲請破產保護,凸顯廉價航空營運困境,反映美國航空業低價競爭難解的結構性問題。
精句選粹■Spirit Airlines’ bankruptcy might be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ravelers, investors and regulators to get an updated course on airline economics.
美國廉航公司精神航空(Spirit Airlines)既因其簡陋的服務而飽受詬病,又因其對機票價格的拉低而受到喜愛。對於旅行者、投資者和監管機構來說,它的破產可能是「航空經濟學」最佳教材。
總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精神航空,自2019年以來持續虧損,接著在2024年11月18日,該公司依《破產法》第11章聲請破產保護。
對於陷入財務困境的航空公司來說,破產是進行債務重組的常見方式。
2000年初的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和達美航空(Delta Air Lines),以及2011年的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都曾這樣執行。債權人已同意將8億美元的債務換成股權,並公司發行支持3.5億美元的新股。
販售裸票 拉低機票價
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憂喜參半。波丹薩(Ben Baldanza)2006年接掌精神航空時,仿效愛爾蘭航空巨頭瑞安航空(Ryanair)經營模式,販售便宜的「裸票」只涵蓋座位,其他所有物品,甚至是隨身攜帶的行李,都需要額外付費。
此後,「精神航空效應」拉低全美的機票價格。美國運輸部施拉戈(Brad Shrago)最近研究指出,精神航空和另外兩家廉航Frontier Airlines和Allegiant Air,迫使傳統航空在開發新航線時,大幅削減最便宜的機票,其所造成影響,甚至超越了廉航先驅航空西南航空。
然而,精神航空和Frontier也因此飽受爭議。在最新的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中,這兩家公司的排名甚至低於寬頻供應商。部分原因包括延誤和取消,且即使提供最便宜的票價,也出現對額外付費附加服務的情緒性抵制。
自疫情以後,旅客更願意花錢購買有額外伸腿空間的座位,Spirit也轉向提供座位選擇、機上Wi-Fi和封閉中間座位,試圖「由儉入奢」,不過似乎成效不彰。
華爾街日報列舉精神航空的挫敗所帶來的省思,首先,便是定價策略無法為公司打造永久的護城河,只有將路線差異化才能創造價值。
低價策略實難以為繼
儘管維持較低的單位成本,市場競爭也更加激烈。挪威航空(Norwegian Air Shuttle)2013年首次將低成本模式應用於跨大西洋航班,引發一時轟動,然而2019年仍被迫退出該條路線。
同樣,根據航班市場情報供應商Cirium Diio Mi數據,精神航空遵循超低成本策略,票價大打折扣,在20年間將座位數提高8倍,然而美國國內市場的座位數只增加5%。
另一方面,瑞安航空儘管已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但仍有30%的運能來自沒有競爭的市場。不過疫情之前,這項比例為49%。
第二項重點是,儘管面臨燃料、勞動力和零件成本不斷上漲,飛機生產延遲以及引擎故障,航空公司仍然無法抬高價格,反而降價競爭。
儘管2010年代中期,美國運營商之間出現整併潮,可能有助於大型傳統航空調整班次、並提高獲利,但礙於進入門檻較低,加上資本競賽,導致競爭加劇,航空業陷入價格戰。
在2022年旅遊業反彈後,部分航空公司理應限制供應,從而推高票價並挽回疫情期間的巨額損失。不過官方數據顯示,航空公司大開班次,導致夏末美國機票價格較2019年下降5%。
近年來,美國監管機構似乎忽略了這一切,僅以市場上的營運商數量看待競爭趨勢,因此出手阻止精神航空與捷藍航空(JetBlue Airways)的併購案,並且很可能阻礙與Frontier的合併方案。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投資台灣3大方案延長三年 政院今拍板
金管會明年金檢 聚焦三重點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