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川普二任下 台廠的艱難選擇
川普即將上任美國總統,在他第一任總統時,包括台灣廠商在內的全球業者抉擇了離開中國大陸,這次第二次,大家可能的抉擇將是必須擁抱美國。同時,產業項目面臨抉擇的不只是半導體,甚至到電子資訊業、電腦、手機、家電,未來更可能涵蓋食衣住行各領域,進而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使其無力與美國抗衡。
對於國際高科技產業廠商全球布局習以為常,但對傳統產業,尤其是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全球布局更是相對困難,政府必須有全盤的規劃跟資源的挹注,才能協助它們度過難關。
對半導體產業而言,川普一再喊話台灣人搶了美國人半導體的工作機會,甚至可能取消晶片及科學法案的補助,並課徵高關稅,迫使各國半導體業者至美國設廠。也意味著半導體在地緣政治的壓力之下風險提高,可能有被課徵高關稅,甚至加速美國投資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半導體業實際上是高度國際分工的產業,美國的優勢在IC設計、設備,目前產值仍高居世界第一位,達39%之多。而台灣的優勢則在於IC設計、晶圓代工及下游的封裝測試,全球產值也只有18%。美國由於勞力成本太高、毛利率太低,才把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製造分散到亞洲來。
至於川普威脅取消晶片及科學法案的補助,迫使各國半導體廠在高關稅壓力下,前往美國設廠。目前一座12吋晶圓廠動輒30~40億美元,而美國勞動、土地成本又高、工會力量又強,對於高毛利率的先進製程如台積電、三星才有能力在美國設廠,克服龐大成本的壓力,但台積電有壟斷的實力,所以有能力可以轉嫁給品牌商,不過,一旦晶片成本上漲,終端產品的價格也會跟著上揚。
而其他成熟製程廠商則無力轉嫁,除非美國在該領域的市場大到不可或缺,否則到美國設廠的興趣將缺缺,反而使美國廠商的進口成本大幅上升,衝擊消費者,當然也可能間接促成美國廠商如英特爾的市占率提升。
川普是個狂人,在美國這個強權的社會,外國業者只能默默承受,並研擬可能的因應對策,個人提出以下四項建議:
一,使台灣和美國的利益綁在一起,喊出:「台灣可以賦能美國製造業(Taiwan can enable USA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使美國製造業再度強大。」台灣在石化、紡織、汽車零組件、電子資訊業、半導體的強大供應鏈,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協助美國重返製造業的光榮。透過台美21世紀貿易協議的協商,經由政策的補助、法規鬆綁、示範區的建立等,讓台灣逐步完善美國的供應鏈,並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降低貧富不均的現況。
二,主權或類主權基金的建立,協助半導體加強垂直整合、橫向擴散,以及廠商全球供應鏈的布局,降低廠商經營風險。包括政策協調、資訊提供、國營銀行的前導功能(日本銀行的作法)、海外辦事處協助、海外經貿運籌基地的規劃等。我們需知,當廠商需要政府協助時,政府沒有給力,等到那天政府要求廠商配合的時候,廠商憑什麼配合?
三,選擇操之在我的部分。尤其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將科技擴散及於傳統產業。台灣目前太倚賴半導體產業,不夠多元化,故加強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強化服務業的競爭力,以及加強半導體和傳統產業的鏈結,透過晶片協助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農業等,促使傳統產業二次升級轉型。
四,嘗試和大陸建立溝通管道,透過三軌(企業、智庫)、二軌(海基會、海協會)等建立平台。如此,一來可以平衡川普的予取予求,二來可避開美中的直接對談,旁通(by pass)台灣,使台灣的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