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升息潮懸而未決 央行政策指標不容再模糊

美國聯準會(Fed)最新政策會議將基準利率維持在5%~5.25%,是美國去年啟動升息循環以來首次暫停。中央銀行第二季理監事會議也按兵不動,重貼現率續為1.875%。這波全球升息潮出現休止符,但說畫下句點,恐為時尚早。

台灣央行是在去年第一季首度提高利率,連續五季共升息3碼(1碼是0.25個百分點);美國Fed從2022年3月以來則連續升息共20碼(五個百分點)。雖然本次美、台同步暫停,市場仍預期Fed可能於7月重啟升息。

相較於終結,「換氣」更能妥適形容美、台央行本次利率行動。Fed先前高密度拉高利率,已引發過度升息的討論;台灣央行最新估測經濟成長率1.72%更讓人悲觀。在經濟成長和平穩物價間如何取捨,「停看聽」或是較佳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升息潮啟動以來,市場對央行利率動向的預期,已形成另一股造成行情波動的不確定因素。穩定金融市場和物價一樣,向來是各國中央銀行的重要任務,但近年央行決策反而成為金融波動的亂源。

會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央行在決策貨幣政策時欠缺具體量化檢視指標,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第二季理監事會後記者會中在再三強調「data dependent」,但不論Fed或台灣央行,都保有「解讀數據的最終權力」,使得貨幣政策的決定仍淪為自由心證。

以台灣為例,決定貨幣政策的參考數據除了經濟成長率估值和各國利差、交叉匯率等,兩大較可量化檢視的關鍵指標應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和實質利率。前者通常是以不超過2%為目標;後者則是希望維持正值。

廣告

依央行第一季理監事會議事紀錄,有央行理事更直指「名目利率不是決策的考量,實質利率才才是」;並指實質利率在消費、投資、銀行借貸等活動均扮演要角,台灣實質利率連續三年為負,宜關注其對經濟金融的影響。

不過央行第一季理監事會議事紀錄也提到,未來要是能壓低通膨,實質利率可望轉正;且與主要經濟體相較,台灣實質存款利率水準尚屬居中,且多數主要經濟體實質存款利率亦為負值,且負實質利率應有助提振經濟成長。

亦即央行內部理事間對於實質利率的看法也存在一些分歧,且實質利率若為負值,什麼程度算是可以接受,央行也沒有辦法給出明確答案,這樣的情況下,市場自然會對利率政策各自解讀,進而因揣測造成行情波動。

以CPI為例,主計總處對今年全年最新的漲幅估值為2.26%;央行本次修正後則預估2023年全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各為2.24和2.38%,較上一季估值調高0.15個百分點以上。保2看來確定無望,但也還在安全值。

再看實質利率,2021年底央行升息前銀行1年期利率為0.77%、CPI年增率1.96%,換算實質利率為負1.19%;今年5月底本國銀行1年期利率1.58%,若用央行預估全年CPI增幅2.24%計算,則到年底實質利率是負0.66%。

但不論物價漲幅估值和實質利率,央行本次理監事會議的數據都比第一季更不理想,但央行第一季以「抑制通膨預期心理」為由決定調高利率半碼,本次反而維持利率不變,究竟是「data dependent」或「Fed dependent」,令人費解。

再以貨幣政策的實質效果來看,央行去年以來緩步升息共3碼,重點當然是為了平抑物價上揚的預期心理,但造成民眾預期且較有感的物價漲項,不論油價、食物還是水電,事實上都非央行貨幣政策所能控制。

更白話點說,這波央行升息對穩定物價頂多是安慰劑,對貸款族卻是穿腸藥。以內政部統計每戶房貸平均餘額約800萬元、房貸利率2.13%來看,相較央行這波升息前多了1.5個百分點,20年房貸總利息支出即會因此多出40萬元。

姑且不論央行本次祭出的第二戶房貸成數上限管制,央行貨幣政策動向對一般民眾的影響更大,除了房貸族,股、匯、債市也都會因央行政策波動而隨之起舞,正因如此,央行決策依據更應比過往更透明化且科學化。

舉例來說,包括油價、電價都有一定的計算公式,央行貨幣政策當然很難有公式可言,但至少對於主要具體參考指標和目標值,央行應該有更詳細的說明,除了避免誤導市場,也有助審視央行利率調整幅度是否不夠、還是過當。

過去各國央行擔心貨幣政策影響市場,央行總裁常被形容「沒有說真話的權力」,但現在央行已成為影響金融市場的變數,央行對貨幣政策的討論標準應該更透明,說清楚、講明白,以免反而成為市場灰天鵝。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兆豐銀籌組志強-KY 2.5億美元聯貸
台積電廠地 高市加速通關
通路共享 全聯全家電支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