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觀點】都更危老改建扯不清的事?大小建商分配比、建材差異 管委會、新鄰居...雞同鴨講每天在上演

Yahoo房市觀察員 / 鄭ASH(資深房產媒體人)

403大震之後的大大小小餘震不斷,想當然而也震出台灣房子「高齡化」的老問題,這幾年累計都更危老核准件數已經突破4千多案,是合計過去20年來660件都更核准案的5倍。但這個爆發,老實說,不是震出來的,而是隨著房價猛爆性跳漲的「開發利益」給激出來的。有結構老化之虞的房子,透過都更危老改建,變成符合最新耐震法規的新厝,對城市抗災,和住戶安全,乃至家庭資產升級增加,都是好事。不過,整個都更危老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人」的問題,則是一道道耐人尋味的「人性」糾結,這次想就我所接觸的過「都更危老建商」、「原屋主」、「買都更宅的消費者」,這3種角色立場,講講人家比較不會跟你說的眉角。

從建商立場,要打進老社區,要有心理準備,原住戶看建商品牌大小,真的有大小眼的。大建商通常很知道原住戶也很希望未來社區房價有大建商的「品牌光環」加持,所以姿態可以擺高,分配比例跟建材等級這些條件踩得硬。反倒是小建商但求為自己的小品牌多添上一筆整合成案的實績,因為有求於人,所以對原屋主在建材升級、分配比例上的要求,往往有更大的彈性去配合。

原屋主或說地主的立場,看新聞都知道都更危老會讓房價倍翻,自然有小部分貪得無厭的,會肖想狠撈一筆,認為拗到最後的釘子戶才能拿到最優的分配條件。但還有更多「抗拒都更」的長輩們,不是不想都更改建,只是改建後3房變2房,怕孩子帶孫子回來沒房間睡,又煩惱每月突然多出來5、6千塊的管理費要吃掉老人年金一大塊。想賣屋換錢搬離熟悉的蛋黃區生活圈,跑去蛋白蛋殼區,那不如不都更。如《天外奇蹟》卡爾爺爺那樣,對老房子留下老伴兒孫的生活痕跡,也有老一輩人自己的難以割捨。

廣告

大家都有苦衷,用真金白銀預售高價進場,買下都更危老案的新住戶,苦的段落是在交屋後。因為他們經濟狀況通常比原住戶好。But,預售時賣你房子的代銷通常不會跟你說,未來第一次開區分所有權人大會,或未來管委會開會時,會碰上原住戶要求一坪管理費不能高於50塊,要求建築燈光計畫跟公設區晚上都別開燈,避免公攤電費太多,導致管理費上漲,最好保全秘書也不用請,我聽過有原住戶的榮民杯杯說他八二三打過共匪,自告奮勇請纓當管理員的…這些瞎事,保證讓在預售階段認為自己買得進蛋黃區,繳得起每坪100多塊管理費,就是要來享受豐富公設和地標建築的新住戶當場「傻眼貓咪」。碰上這種,若是大基地,還能拆新住戶一棟,舊住戶一棟,要是只夠蓋一棟讓新舊住戶混住的,就我的了解,建商交屋後也只能兩手一攤,最多建請大家多多「互相」了。這時候,才知道以前代銷說的「社區很均質」有多重要,或者才理解為什麼銷售小姐會不斷強調「我們原住戶很多都老醫師、老律師」。

◎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