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企業進化論
5月初的政大公企中心清風徐來,陽光灑在二樓的流光中庭,錯落有致的光影點綴著中庭裡大小攤位,耳邊響起不同語言的嗡嗡交談聲,一如B型企業運動風靡全球般地生氣盎然;一牆之隔的國際會議廳正舉辦著,由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偕同台灣B型企業協會主辦的「Building Better Business企業進化」中小企業ESG國際論壇。
■B型企業就是一種 better business
當日特地邀請了英國劍橋賈吉商學院(Judge Business School of Cambridge)信義講座教授孟睿思(Christopher Marquis),同時也是《企業進化》(英文原名為《Better Business》)作者來台分享。承蒙台灣B型企業協會的大力支持,擴大邀請亞洲區會員前來共襄盛舉,使得當日會場呈現出環太平洋地區B型企業的多元樣貌。
筆者多年前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捐贈一筆學術基金,希望培養投入大中華區經營管理研究的頂尖學者,而Chris正是我們現任的信義講座教授(the Sinyi professor of Chinese Management)。他的經歷相當令人驚豔,大學念歷史、碩士改念MBA,曾在JP Morgan工作過幾年,接著走入學術界、取得社會與管理學博士後,陸續在哈佛商學院、康乃爾大學S.C.詹森管理研究學院任教,新冠肺炎疫情前也長期擔任中國多所頂尖大學的講座教授。
可能是因為如此跨域的人生經驗,讓Chris得以一種更寬廣的社會人文角度來觀察企業,特別在企業策略、社會創新、企業家精神與永續發展等領域,這種濃濃的Chris色彩在這本書中展露無遺,字裡行間充斥著對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極大的失望,及對企業能夠、也必須改革資本主義的無比期待,而這希望的星星之火自民間自發成立的B型實驗室開始,至今已遍布全球、甚至擴及到每一個人,透過「倫理消費」來影響企業。
筆者認為以「企業進化」來詮釋Better Business實為神來之筆,因為不只晚近出現的B型企業是一種better business,其他有志於追求永續/ESG的既存企業,又何嘗不是一種企業進化?
如果我們拉長時間來看,企業進化史雖然短暫、仍不脫歷時漫長的生物演進脈絡,但兩者間存有關鍵的絕對差異-主動性。生物演進史多半是由於若干(或突變)物種意外可以適應客觀環境改變,像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大滅絕後,只有小型哺乳類動物能在劇變下存活,屬於被動式的物競天擇;但現階段追求進化的各家企業中,則有相當比例是自發希望世界可以因為有它們的存在而更好。
■企業要將重視社會與環境等思維植入DNA
因為主動,所以竭盡所能。這樣的社會運動不斷匯流、融合,並逐漸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資訊日新月異、光速傳播的當下,存心漂綠或倡議空洞承諾的企業,很容易招致消費者的反彈或抵制,益發使得「企業進化」日趨成為商業世界中主流的新常態。
不過,筆者更想強調的是,並非每家企業都需要成為B型企業,只要每家企業都能像B型企業,在日常營運的每一刻兼顧利害關係人權益,將重視社會與環境等思維鐫刻進入企業經營的DNA;誠如我向來信仰的「企業倫理」-以企業為主體,針對各利害關係人從事合宜行為、建立適當關係,以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如此才能推翻股東至上主義,讓企業的存在帶動整體社會、國家、甚至地球,進入共生共榮的正向循環。
換言之,也許我們可以將Chris在書中鉅細靡遺呈現的B型企業運動,視為一種範疇更為寬廣的企業進化思潮,尤其是陸續有中大型、甚至是跨國企業競相響應追求永續,歐盟更是不斷透過立法具體規範並要求企業投入ESG領域,一波波來自政府、消費者與投資機構的殷殷期待與壓力,相信應能加速推動並強化企業進化的力道,大步邁向一個你、我心嚮往之的better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