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三步驟放大溝通 中經院長 連賢明:提升智庫專業地位
【時報-台北電】中華經濟研究院為國家級獨立政策研究機構,今年8月上任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在本報面對面專訪破題時就說,中經院研究團隊擁有專業能力,政策研究實際影響政府重大政策,「要增加的是溝通協調能力、對外論述能力」,對政府更是重要的事情,提升施政效率、發揮資源效益,甚至避免民眾對公部門的怨懟。
對於溝通能力的提升,連賢明認為,政策研究者都應該做到三方面,其一,對研究團隊的內部溝通,實際了解現在發生什麼事,研究主題要扣合現實,要多聽多看,學者出身的他過往主持過許多研究計畫,發覺大學教授沒有真正了解市場;其二,和委辦單位的溝通,主要是政府部會及其負責官員,研究團隊應秉持專業,讓委辦方明白研究團隊的建議,以及建議的可能後續;其三,社會的溝通,讓大家知道某一議題應有何種的呈現,才是一個比較可靠的政策。
連賢明舉例,很多先進國家都很頭痛的少子化議題,很多政府都朝向「發錢來刺激生育率」的方向構思政策,韓國過去幾年都這樣做,還成立少子化對策委員辦公室,其中成員之一,是連賢明經常會連繫的朋友,彼此交換意見後發現,幾乎沒有一個政策能非常有效地刺激生育率。由於少子化問題相當嚴重,立委、輿論都會批評「政府為什麼不做些事?」事實上,政府的壓力很大。因此智庫應該做社會溝通,在提供專業意見、協助政策評估之後,幫政府對外面說明,尤其是很多對政策質疑的時候,更應該講出來哪部分可以先做,這是蠻重要的事。
學術上的政策研究
不應和政府政策分開
要讓多元管道的溝通落實,連賢明認為,也應顧及層次的問題。他指出,第一個層次是做出一個溝通的平台,因為行政機關不會知道所有的事情,把相關成員都邀進去的溝通平台,讓大家可以在平台上先行討論,例如討論青年低薪問題,大學經濟系碩士月薪三萬五千元,25年來沒有變動,台大法學院附近的學生便當價格卻已從45元/個,漲到100元/個,相當血淋淋的現實,反映社會的沉重負擔,這些都應該在平台上經常溝通。第二個層次,連賢明指出,在聽到各方聲音、資訊之後,透過專業整合出政策,其中也包括學者、業者的想法,提供給要執行的政府機關,中經院的政策建議也隨之轉譯進去。
「學術上的政策研究,不應該和政府政策分開。」連賢明指出,國外最優秀的學者是協助政府規劃政策,在台灣30年前也是如此,但近20年來學者被推去寫SSCI學術期刊論文,兩者又被分的太開,較好的做法是兩者要有密切交流,政府的行政業務做太久,會出現與外界的距離感,有時在決策時間壓力下難以仔細思考,此時就需要平時就有政策研究的學者加以協助,他自己在醫療經濟學的長期研究及成果,在新冠疫情期間就曾發揮功能,因此他更希望中經院研究團隊能為政策加值。
中經院組織上有三個研究所、十個中心,研究領域涉及新興科技產業、綠色經濟、WTO區域發展、日本/東協/中國大陸等等,連賢明到任後,每個單位都詳細了解、花時間和研究員對話,「我很驚訝很多團隊的專業都相當的強,可是外面並不了解」,他說,這正是擔任院長迄今,一直想推動智庫進行社會溝通的原因。
舉辦美國總統大選研討會
成功地降低各界「川普焦慮」
上任院長的第100天前後,連賢明真的啟動了想法,抓住11月美國大選出爐,政策爭議性比較大的川普當選的時機,主動規劃由院內不同部門、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員負責主講,第一時間在中經院主場舉辦美國總統大選研討會,為政府部門、廠商、媒體扎扎實實地解說對整個台灣供應連的影響,成功地降低各界的「川普焦慮」。
儘管已有十足想法,要促成中經院在政府與民間、產業的專業地位提升,連賢明仍要面對中經院現存的兩大問題:一、優秀人才多次被被政府團隊延攬;二、中華經濟研究院自有院舍興建預算逾8億元、可能因物價通膨而擴增到10億元,相對上中經院全年盈餘約6,000萬元的小規模,財務壓力著實不小。對於這兩大挑戰,連賢明表示,將加強中生代研究團隊的領導人培育,至於財務壓力,希望在沒有政府協助下,以自有資金把最困難時期渡過。(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陳碧芬/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