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廢水8/24入海!何時抵台?原能會公布「動態模擬」:最快1年

原能會公布日本含氚廢水擴散動態模擬。(圖/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提供)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原能會公布日本含氚廢水擴散動態模擬。(圖/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提供)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的報導,日本政府決定最快8月24日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表示,將強化海域與海產輻射監測工作,核研所也與交通部氣象局合作,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的含氚廢水會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一部份核廢水排放1至2年後估到達台灣附近海域。

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核處理水」貯水槽預估明年滿溢,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22)日召集相關部會首長開會,決定最快8月24日將核廢水排入海。

我國原能會發布新聞稿指出,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已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案,邀集包含中國、韓國、俄國、美國及加拿大等11個會員國專家籌組調查團,展開安全評估、安全管制以及取樣分析驗證等面向,依據國際安全標準進行審查,並經5次赴日現場視察後,在今年7月4日公布整體評估結果。IAEA認為,日方的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排放作業對民眾和環境造成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

原能會指出,我國政府已超前部署,在109年成立跨部會平台,秉持科學專業監測評估、參照國際標準嚴格監測、為國人安全與健康把關等3項原則,執行掌握排放源頭資訊、強化海域與海產輻射監測、建立海洋擴散評估模式與建置資訊公開平台等4項配套措施,以維護國人健康與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

原能會說明,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作業規劃將儲存的含氚廢水經「多核種去除設備」過濾處理,使氚以外各核種濃度低於日本核電廠排放安全限值,再抽取的海水稀釋廢水氚濃度至1500貝克/升(Bq/L)以下,為日本核電廠氚排放限值的40分之1,或約為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際飲用水氚安全標準的7分之1,再經由海底隧道至離岸1公里處排放入海,每年排放氚總量為22兆貝克,相當於核災前福島第一核電廠正常運轉的排放限值。基本上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設計,通過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的審核與使用前檢查,符合國際核能電廠正常運轉期廢水排放的安全規定,日本政府8月22日宣布,若氣海象條件允許,將於8月24日正式開始排放作業。

廣告

我國就日本排放核廢水案三度籌組專家觀察團赴日實地考察,依據掌握資訊進一步檢視排放安全標準、ALPS效能、異常狀況應變程序、海域監測計畫、輻射影響評估及資訊公開機制等面向,認為日方排放作業尚能符合國際安全標準。考量排放作業將長達30年以上,台灣仍將持續密切注意排放作業,並要求日方針對排放的異常和意外狀況妥善做好應變作業規畫,以確保安全。

原能會強調,政府已透過原能會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等取樣檢測,以確保我國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也將持續進行漁產及海水監測,並將監測結果與日本排放前建立的背景資料庫進行比對分析,據以滾動調整監測計畫。

為預先掌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對台灣海域的影響,原能會核研所與交通部氣象局合作,以100年日本福島事故後的十年歷史洋流資料,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https://tworis.aec.gov.tw/image/portal/H3_HIS_20230705.gif),結果顯示主要的含氚廢水將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 (10-6 ) Bq/L的範圍,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 Bq/L,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後續日方正式排放後,將依據實際排放情形進行擴散動態模擬評估,並提供海洋氚濃度擴散預報。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台灣3地區「最可能有海嘯」 專家示警規模8以上強震:水牆10分鐘到
居家常見「6大怪蟲」曝光!3億年活化石、移動水泥也在列
台灣也有龍捲風!「3縣市」風險最高 連勝文的阿祖曾記載:閃爍如銀龍
每一台刀他都在場!太太卵巢癌逝 婦科名醫遺憾「當初不該說得太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