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睡眠、熱潮紅,更年期女性2天要做1次這件事


【早安健康/曹昭懿(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中心主任)、簡盟月(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更年期不是疾病,是女性必經生命歷程

停經和更年期,是女性必經的生命歷程,它並不是疾病,但這段期間的不適症狀卻嚴重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

停經是指因卵巢功能衰退,導致女性荷爾蒙分泌變少造成月經停止。一位女性排除其他可能造成無月經的原因後,月經停止達12個月,便稱為自然停經。臨床醫師通常會先排除懷孕、甲狀腺疾病、泌乳激素疾病的可能,然後依據年齡、月經週期改變,及停經症候群症狀綜合評估,並配合測量血清中濾泡促進素(FSH)與雌激素E2濃度來做診斷。

自然停經

通常發生於45-55歲之間,平均發生年齡約在51歲。由於社會變遷,生活壓力與日俱增,停經年齡層有逐漸提早的趨勢。

女性由規則的月經週期至停經之間的階段,稱為停經過渡期,或稱為更年期。通常從停經前數年就開始,可維持到停經後數年,持續時間可長達2-5年。停經過渡期的不適症狀很多,包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響,統稱停經症候群,約75%的婦女因此所苦。

更年期不適包括哪些常見症狀?請看下一頁


生理方面的影響包括熱潮紅、盜汗、睡眠障礙、虛弱、暈眩、陰道黏膜萎縮和關節疼痛等。心理方面的影響,則包括容易緊張、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倦、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易怒、憂鬱症等。其中以熱潮紅和停經過渡期的荷爾蒙變化有密切相關,也是患者求診的主要原因。

熱潮紅

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燥熱感,以臉部及胸部為中心,迅速擴散至全身,通常持續1-5分鐘,可能合併冒汗、寒顫、心悸和焦慮。

廣告

在停經過渡期,約有87%女性曾有熱潮紅經驗,其中33%患者熱潮紅頻率超過一天10次以上;頻繁出現熱潮紅可能導致慢性睡眠障礙。目前已知造成熱潮紅的可能機轉包括:

荷爾蒙變化

濾泡刺激素上升及雌激素下降,是停經過渡期及停經後身體主要變化,臨床上由補充雌激素可改善熱潮紅的症狀;不過每位女性症狀及持續時間變化差異大,荷爾蒙濃度改變不是造成熱潮紅的唯一因素。

有什麼方式能夠改善停經症候群呢?下一頁繼續看


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異常

停經過渡期,體溫調節中樞區域變窄,因此對於中心體溫變化較敏感。一旦體溫調節中樞偵測中心體溫升高,便會藉由周邊血管擴張降低體溫;但因調節中樞功能異常,往往促使周邊血管過度擴張,導致體溫下降超過預期,這時會再藉由寒顫以增加熱能、回升體溫;因而患者描述熱潮紅症狀常是忽冷忽熱,伴隨發汗及寒顫。

規律運動能改善停經症候群

歐美國家的大型婦女健康調查顯示:習慣從事規律運動的婦女,像是游泳或慢跑的婦女,較少受到停經症候群的困擾。

義大利一項針對六萬多名更年期婦女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出現嚴重熱潮紅、盜汗及失眠的婦女多是日常身體活動量較低的一群。另一項13年的長期追蹤調查也發現,規律運動的婦女日後歷經更年期的不適時間會縮短,症狀也較為輕緩。

由於運動便宜又較少有副作用,是令人期待的改善睡眠品質替代輔助方案,近年來有較多研究,探討運動訓練對停經期婦女的效果。研究針對過去沒有運動習慣的停經期婦女,進行為期16周,每周3次、每次一小時的快走運動訓練後,停經症候群可獲得改善,並提升生活品質。

運動竟有類似荷爾蒙的功效!請繼續看下一頁


有氧運動可以改善睡眠品質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以改善一般民眾及停經期婦女的睡眠品質。在為期16周的「運動訓練改善失眠民眾的睡眠品質和總睡眠時間,並減少入睡所需時間」的研究提及,包括中低強度太極拳訓練,也可改善睡眠品質和心理健康;而有氧耐力訓練,可增加失眠民眾深層睡眠時間,並減少夜間醒來次數,以及生活品質。

適度中等運動強度,有類似荷爾蒙的功效

運動訓練改善更年期不適症候的機轉目前並不清楚,有學者提出假設,當女性荷爾蒙下降時,會導致下視丘的腦內啡濃度降低,增加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造成血管動力學改變,導致熱潮紅與盜汗。適度的中等運動強度,有類似荷爾蒙的功效,可以增加人體腦內啡產量,降低血管變化帶來的潮紅現象,並可帶給身體一種自然的暢快和愉悅感,能幫助肌肉放鬆。

運動原則

採用「低衝擊性」有氧運動

就是運動時,避免雙腳同時離地再觸地的跳躍動作,以減少對關節的衝擊力。

關節疼痛的更年期婦女,建議「游泳」

水中浮力可減少過重的體重對下肢關節的壓力,而且在相同的運動時間,游泳可消耗較多熱量,並達到放鬆的效果。

運動緩解停經症候群,有哪些注意事項?下一頁告訴您


體能較差、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採用「快走運動」

運動強度先採用心跳儲備量的40%開始,待體能進步後再逐漸增加。若無法負荷較高運動強度,也可以延長每次運動時間,例如每次有氧運動階段從20分鐘起,逐漸延長至30- 50分鐘,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每次運動效果無法累積超過48小時,所以至少每兩天得運動一次

一般體能者運動強度可採用心跳儲備量的60%開始,之後視體能進步程度再逐漸增加至85%。當運動強度已經很高時,同樣可以延長每次運動時間。為了健康,每周要進行3-5次以上的運動,由於運動最大缺點就是每次運動的效果無法累積超過48小時,所以至少每兩天得運動一次。

每次活動之後的緩和運動,可促進有氧運動時聚集在下肢的血流回流至心臟重新分佈,減少頭暈或腳痠現象。每次的緩和運動也要做5分鐘,可以採用慢走或緩和體操。

項目選擇

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跑步機、太極拳、外丹功或有氧舞蹈等。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物理治療師教你中年後亞健康人的正確運動》/曹昭懿(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中心主任)、簡盟月(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