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膨≠買房子 逢低買股票、基金、ETF更優

抗通膨≠買房子,逢低買股票、基金、ETF更優
抗通膨≠買房子,逢低買股票、基金、ETF更優 (Sopone Nawoot via Getty Images)

「最近通膨嚴重,是不是應該買間房子來抗通膨啊?」最近這樣的問題很多,從過去的觀念來看,「買房子=抗通膨」似乎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在我的觀念裡,房子是用來住的,如果你已經有一間房子自住,那就不一定非要把手上的錢再拿去「投資」另一間房子,因為抗通膨的方法並不是只有買房子。

依照過去台灣房市的歷史循環,通貨膨脹的確都會帶動房價上揚,但是當通貨膨脹到了後期時,就要小心房市崩盤,因為為了抑制通膨,政府往往會使用升息、貨幣緊縮政策等手法來因應,當升息、貨幣緊縮政策之後,也代表企業從銀行取得的資金成本上揚、甚至愈來愈難從銀行借貸到資金,這時經濟成長恐怕就會步入趨緩甚至衰退的局面中。

而當經濟成長率下滑、消費者信心指數下跌時,房價就會出現價量背離現象(買得起的人越來越少)。此外,營建成本也會因為通膨關係而居高不下,一旦產生停滯性通膨,建案違約的糾紛就會增多,尤其手上現金不夠的營建業者,因銀行借貸成本及建材成本攀高,很容易就會出現倒閉風潮,最後出現「爛尾樓」事件頻傳,政府若沒有謹慎處理,就會造成房市崩盤。

所以,如果只是為了「抗通膨」就趕緊入手房子的人,我勸你三思一下,如果你是對房地產市場很熟悉的人,那麼或許你還可以當個投資客,買進賣出賺取房市價差,但如果你原本對房地產投資不是很熟悉,我會勸你「房子以自住為優先」即可,如果手上有多出一筆閒錢,可以從別的投資工具上逢低下手,長期來看,賺取的報酬率不一定會比投資房地產差。

廣告

抗通膨不一定只能買房子
股票、基金、ETF更好

對抗通貨膨脹,我們需要的就是找到可以讓錢變多的工具,一般抗通膨的工具除了房地產之外,更容易變現的產品還包括黃金、債券、股票、ETF等,這4種都有機會保本或是讓錢變多,也能對抗通貨膨脹。

對小資族來講,碰到通貨膨脹最難受,因為薪水沒漲,但物價卻通通都漲了,生活自然就變得越來越辛苦!因此,小資族更要懂得如何抗通膨,才能減少通膨對自身的衝擊。

首先,緊急預備金還是要先存下,建議至少存6個月,如果有能力就存12個月的緊急預備金,接下來才是考慮把錢投入到可以抗通膨的工具上。

而有些人會被保險業務員誤導,勸說「買儲蓄險比存定存利率高」,其實現在的儲蓄險IRR(內部報酬率)也沒高到哪,有些算一算也差不多只比定存多一點點而已,根本也對抗不了通膨,而且儲蓄險一綁就是6年或20年,如果為了抗通膨就去買儲蓄險,那是錯誤的作法。

優先存緊急預備金
若欲投資亂流不慌亂

大家都知道通膨來臨時,錢要放在利率比通貨膨脹率還高的地方,有哪些工具會比通膨率高呢?一般來說包括:股票股息、基金配息、黃金升值、房屋租金……等,但是,其中的房屋租金,若以目前高房價與租金計算報酬率,扣掉每年房屋折舊、裝潢或維修、稅賦等諸多隱形費用後,其實租金報酬率也沒有很高,一般落在2~3%之間,其實跟通膨率相差無多。所以,我個人還是比較推薦股票股息、基金配息、黃金(但僅限於通膨時期購買,因為黃金只有價差利得,沒有利息可賺,所以也沒有所謂的「被動收入」)。

這時候,前面我勸小資族一定要優先存下6個月緊急預備金就派上用場了。因為當你把錢投入到股票、基金、黃金時,萬一剛好有緊急資金需求,而投資標的當時若是處在下跌狀態,這時你會因為有緊急預備金,就不用慌亂賣掉標的。

為了抗通膨,買進股票、基金或ETF、黃金,在通膨初期,股票、基金與ETF都可能會因為貨幣緊縮等原因而大幅下跌,所以,如果想要投資股票、基金與ETF,建議兩種方式:一是定期定額,二是耐心等待股價或基金回跌到相對低點時在開始進場分批買進,因為購入的成本低,那麼若配息的金額是固定的,股息殖利率就會比較高(股息殖利率=〔股息/買進時股價或淨值〕×100%),耐心挑好公司、好基金,加上好買點,那麼每年配息的殖利率往往能達到5~8%,有時候在大跌時買到被錯殺的好股票,加上未來股價反彈後的價差,往往可以獲利3成以上。

個人簡歷

作者:李美虹

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雖然在投資理財媒體33年,對數字敏感,但卻不喜歡硬梆梆的數學,所以一直希望能用簡單的方式與人溝通理財知識。曾擔任《Smart智富月刊》總編輯、《Money錢》社長兼總編輯長,目前為《Money錢》顧問。

更多新手文章,快來投資新手村瞧瞧!

★延伸閱讀★

透過職業工會加保勞保 須注意這幾件事

薪水不高別省小錢 開拓財源才是硬道理

擔憂配息配到本金 可以考慮債券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