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發表碳捕捉、碳轉化技術 拚2年內實際場域驗證

國科會淨零排放計畫支持下,台大NTU ZERO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薄膜碳捕捉」及「電化學碳轉化」兩項前瞻技術。圖/呂俊儀
國科會淨零排放計畫支持下,台大NTU ZERO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薄膜碳捕捉」及「電化學碳轉化」兩項前瞻技術。圖/呂俊儀

國科會於2023年成立台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邀集國內學者專家,共同開發2050台灣淨零減碳所需的前瞻科技。在淨零排放計畫支持下,台大NTU ZERO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薄膜碳捕捉」及「電化學碳轉化」兩項前瞻技術,為未來碳捕捉與二氧化碳衍生化學品循環利用提供新可行性。

這項計劃由台大化工系教授康敦彥、郭修伯、吳嘉文、余柏毅及化學系教授陳浩銘組成團隊。研究團隊介紹,通透式薄膜碳捕捉技術有望將程序捕碳效益從60%提高至約90%,也就是每公斤二氧化碳,僅產出0.1公斤額外碳排放。

團隊計算,若將現今國內10%傳統化學捕碳方式替換為新穎的薄膜通透式碳捕捉技術,每年可減少約500萬噸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

康敦彥表示,薄膜碳捕捉技術就像汽車貼隔熱紙,僅本身材料老化時需要更換。團隊也透露,目前與法人單位或廠商有接洽,主要以石化業為主。另外陳浩銘也提到,以台塑麥寮廠二氧化碳捕捉設備每年處理量約百萬噸,未來也希望可達到相同等級,並希望2年內進到實際場域驗證。

余柏毅也說,成本於產能相關,目前試量產機台花費約500萬到1,000萬元,每噸處理成本約500美元,若上線後有望將到50美元以下,總造價成本也會下降。

台灣目前能源供給主要仰賴煤、石油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火力發電碳排量約占全國碳排量的14%。產業界每年碳排量占全台55%。

目前發展最成熟且多數業界採用的碳捕捉技術是以氨溶液和鹼性化合物做為二氧化碳的吸收或吸附劑,但再生過程耗能,也間接產生額外的二氧化碳排放。據團隊估算,以化學吸收法進行碳捕捉的捕碳效益僅約60%,每捕捉1公斤的二氧化碳,會間接產生約0.4公斤的額外碳排放。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年底高點看2萬4!台積電不是一人武林?「16檔受惠晶片之王也很衝」其中5檔只要銅板價
不只搶便宜高息ETF!土洋聯手抬轎「這檔改名轉運金融股」
建中、北一女被擠掉!台灣最強中學「5A生也進不了」 專家揭亂象:從國小就要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