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精準治療癌症?張榮發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吳景明:替身醫療有望為病患提供解方!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從1982年起,癌症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的先發癌症病人超過11萬,並奪走數萬人的生命,而且這個數量還在持續增加當中。
全球每年新發病的癌症病人有將近2千萬人,其中有40萬是兒童,佔所有人數的2%,所以兒童癌症也被視為「孤兒病」。
吳景明指出,癌症的發生不僅影響病患與家屬的生活品質,更造成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所以這麼多年以來,癌症病患及其家屬無不期待出現一種更有效、減少治療過程痛苦的新技術,來更精準地治療癌症。
而「替身醫療」的出現,或許能為大家提供長久以來最期待的解方。
癌症的傳統治療方式包括進行手術摘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腫瘤治療、質子治療等,但仍有非常多因為進程快速或不斷復發產生抗藥性等原因,造成難以治癒的惡性腫瘤。
而治療癌症的藥物可說是非常多,從1995年以來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的藥物就超過了180種。雖然各種癌別都有標準的治療指引,但仍須按照順序一個一個來嘗試,這樣的嘗試不僅浪費了治療的黃金時間,也消耗病人的體力,更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不適及副作用。
另外,在兒童癌症方面和其他罕見癌別,藥物市場相對微小,而且無利可圖,使得藥物的選擇更加有限。
「所以相較於成人癌症,兒童癌症從1995年以來竟只有4種藥物被FDA核准使用,很多患者跟主治醫師都必須挑戰使用適應症以外的藥物來治療,也因此經常發生無效用藥的情形。」吳景明表示。
那開發新藥不就把問題都解決了嗎?其實沒那麼容易。
撇開新藥開發須投入的人力、物力、時間成本非常高不說,成功率還相當低。尤其罕見癌別和兒童癌症因為族群小、人數少、臨床試驗樣本回收困難、各項研究數據更難以累積、研發成本高、市場小難以回本等原因,導致研發意願非常低。
幸好,替身醫療的概念出現了。其利用科技來幫助患者找尋最適當的抗癌策略,像是利用腫瘤類器官的培養,替患者在體外測試藥物,除了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裡面替患者選定最適合的藥物,避免患者以身試藥、耽誤治療等種種風險外,也可以建立人源性腫瘤細胞資料庫,協助藥廠研發有前景的藥物,降低研發失敗的風險。
吳景明強調,他對於替身醫療的未來願景有2大重點。第一,把握黃金時間,避免無效用藥,協助癌症患者有效治療;第二,降低藥物研究門檻,加速研發進程,協助藥物有效研發。
雖然目前替身醫療著重於腫瘤的治療,不過吳景明也期待能將這個概念持續延伸,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發展到各式各樣的疾病治療中。
替身醫療將翻轉精準醫療!隨著替身醫療像齒輪般不斷向前邁進,未來人人皆可有自己的醫療替身,替身醫療將會掀起精準醫療的革命,幫助病人以替身測試療程,節省時間,更提高醫療效率!
活動時間:2021-09-25(六) 13:00 ~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