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8月製造業PMI 留意缺料後遺症

【時報-台北電】缺料、追櫃的老問題根本沒有解除下,製造供應鏈每月都再出現新的挑戰,7月的中國鄭州歷史水患後,8月東南亞疫情擴大,航運費用繼續漲價;而內需為主的非製造業,則開始迎接疫後新生活。中華經濟研究院9月1日(周三)公布的「2021年8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是即時調查台灣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掌握的最新產業動態,將忠實反映8月新情勢所造成的產業影響。

回顧7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回 升1.2至65.2,擴張速度在連續兩個月趨緩後重拾動能;7月台灣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上揚7.2至53.2,中斷5月和6月連續兩個月的緊縮,重新站回50的擴張值以上。就趨勢變動分析,PMI仍維持續13個月50以上的擴張趨勢上,NMI則在7月出現轉折點,受惠於本土疫情緩和、全國警戒降級,八大產業中,有六大產業呈現擴張。

就製造業部分來看,台灣生產線與亞洲供應鏈緊密相連,包括中國、東南亞的電子零組件和半導體零件,8月期間兩地都爆發Delta病毒大感染,防疫措施快速升級至封城和停工,影響所及,其它如台、韓地區的製造業,「斷鏈」危機警報大響。相似情景,2020年2月間已發生過,當時從武漢地區開始的封城措施,3月間就擴散成為台、韓生產線的斷鏈風暴。

惟,台灣PMI研究團隊深究目前的PMI各項組成要素,發現2020/03和2021/08最大的差異,在於製造業的存貨大幅改變。也就是說,2020/03的斷鏈危機起因於過往廠商維持「低存貨」,在鮮少發生斷鏈經驗的過往,廠商為降低自己的成本,總是把庫存往下游堆。經過斷鏈的考驗,製造業界在2020 Q3、2020 Q4加大庫存準備,加上原物料價格今年來直直漲,訂單滿手的廠商學會了「唯有『料』在握,才有出貨的機會」,搶到櫃、出了貨,送到客戶手上,才是營收獲利的完成。

至於非製造業的景氣轉折點已經在7月出現,接下來就看續航力,行政院的五倍振興券是重要激勵因素。(新聞來源:工商時報─陳碧芬/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