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經濟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景氣低迷時,政府總想以擴大內需、降息來提振經濟活力,然而經濟之所以缺乏活力,有時候並非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這時採經濟手段,縱使帶來幾天的奮興,由於影響投資、生產及消費的的政治毛病仍在,遲早要演化成細菌而擴散至社會、文化、思想等領域,隨著病勢纏綿,經濟復甦之路也將更加蹣跚。

以台灣為例,經濟部自1990年代起開辦「製造業國內投資實況調查」以了解廠商需要政府幫什麼忙,早年業者最大的期望就是降稅、穩定匯率、提供更好的融資環境,自2000年政黨首次輪替之後,出現了變化,業者最期待的不再是降稅、融資、穩定匯率,而是改善兩岸關係、維持政局安定。

政治紛擾 產業跟著疲乏

原因很簡單,2000年之後的台灣,政治紛擾不斷,朝野於立院吵鬧不休、相互杯葛、甚至大打出手,這些都是過去不曾發生的,也因此這兩年期間,希望維持政局安定者由19%飆至48%,盼望改善兩岸關係者也由有13%升至20%,直到如今亦然,政治穩定之重要,於此可知。

從國民所得統計也可以發現1990年代平均經濟成長6.6%,2000年代已降至3.9%,影響所及,國人總薪資十年之間(2000年~2009年)停滯在4.2萬,十年薪資原地踏步,這是有統計以來未曾發生的事,民眾抱怨電話如潮水湧入各部會,想想,這是如何造成的?事實上,這段期間政府所提出的振興經濟方案,比過去20年都多,但何以經濟成績如此之慘?

政治紛擾自然是根本原因,當民主競爭變成了政治鬥爭,國家資源全耗在無窮的杯葛、罷審、抹黑,動不動就遊行、抗爭、示威,借民主之名而圖一黨一己之私者多矣,政治氣氛如此,企業怎敢投資?國人對未來怎會有信心?如此,經濟哪來活力?薪資停滯十年,理之必然也。

自2000年以來,台灣政治鬥爭從未停止,比戲劇還要劇劇,經濟如何好的起來?也許會有人說,近年已有變化,投資、出口都不錯呀,然而只要把電子、資通排除在外,就會發現多數產業依然疲困,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人口占比更升至7成,再細想,近年我國半導體取得此一成就並非晚近政府做了什麼事,而是1980年代李國鼎、孫運璿有此遠見,設置新竹科學園區,並創立台積電使然,40年來可謂成也政治,敗也政治。

好的管理 能提升生產力

政治真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德國經濟學家Losch的研究指明政府如同資本、勞動力一樣,可視為一項生產要素,好的政府管理會提升產業生產力,反之則會降低生產力。由此可知,一國經濟的強弱,政治條件極為關鍵,沒有穩定的政局,談什麼古典經濟、自由放任,說什麼凱因斯、擴大內需,全是枉然,看看如今的韓國,政治動盪,再看看今日的台灣政局,也是一片狼藉,若任憑政治細菌繼續蔓延,只怕連凱因斯、亞當斯密重生,也救不了這四小龍的兩小龍了。

小檔案■韓國總統尹錫悅於2024年12月3日晚間宣布戒嚴,隨後百萬群眾示威要求彈劾尹錫悅,12月14日彈劾案通過,12月27日代理總統職權的總理韓悳洙又遭彈劾,遂由副總理崔相穆遞補,政局紛擾使得韓元匯率在這一期間(12月3日~12月31日)由1,403貶至1,472,韓國股價指數同期間也由2,500點跌至2,399點。

小檔案■2000年~2008年擴大內需方案有2003年5月公布的584億元擴大公共建設振興經濟暫行條例,2004年6月公布擴大公共建設特別條例五年5千億元,2006年1月公布水患治理特別條例1,160億元。2008年~2010年有583億元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消費券856億元、2009年4月三讀通過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條例四年5千億。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
中研院:台灣明年通膨會破2%
新冠疫情升溫 西安緊急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