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如何讓善互相效力?

很多人把ESG切開來,環境是節能減碳,社會是公益,治理是公司治理。但怎樣找到新的模式讓這三者如何融接正向循環?是更具有意義!台新公益植樹共好計畫,運用植樹的永續行動E來幫助社福團體的永續自立S,結合企業員工出行淨零碳排的G,堪稱創舉,也揭開未來ESG的新軌道!

讓我回到去年的起心動念,早在台新30周年慶時我們即想到「種樹是否還有更多可能性呢?」

在這樣的想法中,同仁們提出新的方案!去年5月25日與台東當地知名社會企業「綠色冀泉」共同於台東大學舉行「公益植樹共好計畫」樹苗培育啟動儀式,將臺灣牛樟樹幼苗提供給12家台東地區社福團體進行培育,培育一年後長成的樹苗,未來將落土種植於台東大學知本校區,以中和台新員工公務出行碳排量。

這個「公益植樹共好計畫」,與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的獲獎團體-綠色冀泉合作,計劃首年由台新購買4,000棵臺灣牛樟樹幼苗,提供給由台新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轉介的12家台東地區社福團體進行培育,每家將分配到100棵至500棵幼苗。

綠色冀泉將為社福團體提供育苗諮詢並協助導入「育苗換金」模式,幼苗培育一年後長成的樹苗,一半可兌換育苗金,轉化為收入,增加社福團體財源,另外一半可換回兩株幼苗重新投入培育,啟動下一輪環境永續及經濟循環。此外,4,000棵幼苗培育成為樹苗後,今年種植在台東大學知本校區,所種植的樹木,未來將可中和台新員工全年公務出行產生的排碳量。

廣告

而今年規劃種樹期間,台東縣政府提出需求,希望將樹移至台東森林公園種植,以彌補被颱風重創的森林,由於這個案子具有更大迫切性,於是經與台東大學共同會商,決將4,000棵中3,500棵移至森林公園,台東知本校區保留500棵,達到產官學合作的最大社會效益。

這個雙循環方案,集結了植樹友善環境(E),社福團體參與培育樹苗育苗換金(S),最終展現中和公務出行碳排的積極公司治理作為(G),這種雙正向循環,樹愈種愈多、弱勢團體收入持續增加,應該是經典的ESG活動範例。

我們認為,永續是大家一起好的可能性,企業在ESG的執行中其實有無限可能!只要用永續價值正向循環的思維,去解構商業或公益行動都會發現:「永續藏在過程裡,共好就在設計裡!」

台新公益植樹共好計畫就是這樣透過企業減碳植樹導入社會企業居間,以育苗換金且持續半數換雙倍小苗、半數回購方式,建構社福團體源源不斷金流與再種植的循環,而回購的樹苗再種植到大學及政府森林公園完成大學USR實踐及社會邊際貢獻極大化(綠化加養護加休閒),並進一步達成企業治理、大學治理、政府治理三結合,堪稱為一樁創新的永續計畫,也體現台新「認真讓美好永續」的主張。

因此,藉由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率領各事業、基金會董事10/16到台東縣森林公園種樹,並與台東縣府、台東大學、綠色冀泉社會企業簽訂MOU,宣示新產官學合作時代的來臨!

而台新各事業董事們親自參與公益植樹共好行動更由董事會層級直接踐行永續,達成治理的最高度體現。

至於參與這次長達一年多育苗的社福團體,也紛紛表示,照顧樹苗是受照顧族群由老人到障礙到憨兒都能進行的最大公約數,且帶來的正面意義極大,對受照顧者的存在感、成就感、療癒與技能多方面受益,創造的無形社會資產可觀!因此有多家社福團體已表示將繼續進行「育苗換金」計畫,讓正向循環持續。

總之,用一件事,轉動全社會的正向循環,台新金控創新能量著實令人驚艷!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立院送冬至大禮 降稅 延至2024年底
徐秀蘭:能源政策明確 就能拚出產業需要的電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