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央行收緊貨幣數量 政策效果待觀察

時隔14年,中央銀行16日理監事會議再度雙管齊下,同時調高重貼現率半碼(0.125個百分點)和存款準備率1碼(0.25個百分點),此舉也宣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從去年的口頭示「緊」到今年3月首度調高重貼現率的「價格緊縮」,進一步到本次提高存款準備率的「實質緊縮」,也就是不論價或量,央行都以行動宣告了緊縮的方向和意志,但此舉是否可替台灣高漲的通膨預期和國際央行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果止血,恐還有待觀察。

2008年6月底的理監事會,央行也同樣雙軌並行,調高重貼現率半碼和新台幣活期性存款準備率1.25個百分點、定期性存款準備率0.75個百分點,當時的理由也和本次相同,是為了因應物價攀升的壓力。

存款準備率是央行依法要求金融機構,對其存款負債提存一定準備金的比率,以因應支付需求,與重貼現率及公開市場操作並稱央行三大傳統貨幣政策工具。但依央行自己的說法,重貼現率是央行主要融通(政策)利率,具有「宣示效果」,即央行透過調整重貼現率,向市場傳達貨幣政策之基本立場,藉以引導市場利率走向。

至於公開市場操作有較高的市場性及操作彈性,有利央行主動、快速因應市場資金情勢,以及實現寬鬆或緊縮的貨幣政策,是央行最常使用的操作工具。

央行也曾在公開的官方文件提及,存款準備率的調整可直接產生信用緊縮或寬鬆效果,「宣示效果明確,且政策效果反應迅速」,但「存準率的調整對貨幣市場的影響甚大,非必要時候,央行不會隨便動用這個工具」。

換言之,央行一旦使用存準率,即表示是到了動用這個效果最猛工具的時候了。以本次央行調高存準率0.25百分點為例,將直接自市場抽回1,200億元強力貨幣,也就是如果以貨幣乘數效果六倍(依過去經驗值)估算,緊縮的效果可達到7,200億元;對銀行來說,存準率提高代表資金成本加重,就算銀行沒有立即反映在授信利率,但在可用金額變少、資金成本提高的雙重考量下,銀行勢必會考慮緊縮對部分產業的銀根。

整體來看,央行為了消除通膨預期,同時動用重貼現率和存準率,誠意可說已經開到最大、最滿。但市場是否埋單,主要變數仍來自外部,特別是歐美央行貨幣政策急轉彎後的外溢效果。

這點誠如央行本次理事會後提供的參考資料所言,Fed先前最近一次啟動升息及縮表是在2015~2019年,但當時並未遭遇嚴重的供給面衝擊所帶來的通膨急遽上揚問題,因此Fed緊縮貨幣政策力道尚稱和緩,對美國及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也相對溫和;但過去兩年,疫情造成全球供應鏈瓶頸,加上俄烏戰爭與大陸的防疫相關封控措施導致供給鏈瓶頸進一步惡化,使得這次Fed是被迫大幅緊縮貨幣政策,以因應40年來最高的通膨,轉彎力道可說比先前都更加猛烈。

且不同於前次2015~2019年Fed緊縮時期,當前歐美各國也多面臨高通膨情勢,部分央行亦朝向較以往更積極的緊縮性政策方向,相關外溢效果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幅度加劇,近期資金持續撤出新興亞洲及全球股、債市劇烈波動就是相關後遺症。

以本次Fed再調高利率3碼、歐洲央行也預計於7月升息1碼來看,外資從新興亞洲撤離之勢可能只是開始,首當其衝的便是股、匯市。

依據央行最新資料,今年前五月新台幣對美元較去年同期貶值0.98%,新台幣計價進口物價漲幅為17%,略高於美元計價漲幅的15.73%,顯示輸入性通膨壓力增加、但幅度有限;但若新台幣持續貶值,不可諱言,輸入型通膨壓力仍會是央行如影隨形的夢魘。

至於股市,在Fed本次緊縮貨幣政策速度較以往更快且力道更強的情況下,央行也在最新報告中坦言,原本全球金融循環擴張趨勢已經轉變,美元流動性緊縮,致使全球金融資產價格承壓,股債市同時向下修正,新興市場更面臨金融情勢高度緊縮、資金外流及貨幣貶值等挑戰。

也就是說,央行已採取14年來最緊縮的貨幣政策應戰,希望化解通膨和資金外流壓力,但若美國在貨幣正常化的過程中導致經濟硬著陸,就算台灣央行再怎麼用力掌舵,台灣的經濟和金融恐怕也很難安全落地。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泓德能源衝刺綠電 明年看旺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 雙延宕 連2年未達標 明年挑戰更大
全台73個行政區 房價年漲逾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