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吃硬不吃軟,經濟風險大

調整對台灣軟體、IC設計業者更公平的稅務減免和創新補助政策,不僅有利產業的軟體加值,扶植更多的護國神山,更能為台灣經濟打下長遠扎實的基礎。圖/本報資料照片
調整對台灣軟體、IC設計業者更公平的稅務減免和創新補助政策,不僅有利產業的軟體加值,扶植更多的護國神山,更能為台灣經濟打下長遠扎實的基礎。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來台灣經濟表現傲人,但以半導體驅動的產業發展卻日趨單一化。尤其在人工智慧(AI)驅動下,先進製程的晶圓代工、封裝測試、IC設計、晶片、伺服器、散熱模組及相關零組件的蓬勃發展。以資本市場為例,今年以來台股漲了5,322多點,台積電即貢獻了3,000多點。台積電活化了台灣經濟,卻也掩蓋了台灣經濟發展過度單一化、過度依賴硬體的困境。

不過,最近AI的發展給了台灣發展軟體的新契機。首先,過去由微軟視窗(Window)加上英特爾(Intel)CPU所架構的Wintel時代,因為輝達(NVIDIA)的介入,以及聯發科等IC設計公司的參與,賦予AI、PC新的生命及商機。其次,在AppleCar胎死腹中後,業者如鴻海以併購/合併歐美汽車軟體公司方式,投入汽車電子化,也值得正視。再者,AI應用到各行各業如金融保險、電動車、生技醫療、零售、智慧製造,蔚為潮流,IC設計、軟體的加值至為關鍵。

有鑑於此,台灣長期以來「吃硬不吃軟」,以資本額、營收、員工人數、設備採購金額為補助獎勵的標準,有改弦易轍的必要。我們的看法如下:

第一,政策工具補助思維的改變:軟體補助、租稅優惠和硬體應有不同的思維。將軟硬體補助視為同質,就如同大人衣服套在小孩身上。軟體補助的審核標準應該是研發支出、研發人員投資、利潤率、附加價值的變化,而非單純的機器設備。

第二,嶄新政策工具的投入:如主權基金、類主權基金的籌措、規劃,有足夠的資金、網羅相關人才,才能推動快速的結構轉變。

廣告

第三,規模大、影響力大、產業關聯度大的企業和新創企業應有不同的獎勵方式:AI的競賽是速度的競爭,所以應該獎勵大型、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引領改變。而新創企業則是在彌補大型企業前瞻研發的不足及利基領域的發展。兩者獎勵的金額與工具應該有所不同。

第四,IC設計產業2033年市占率目標達成與否,取決於台灣業者有無能力切入先進前瞻的高成長動能領域:政府應把較高比例的預算額用於補助有技術/規模/實績、能創造高成長動能的領先IC設計業者,且應重點聚焦於有國際級技術實力(如12奈米以下的製程,或12奈米以上但具獨特關鍵技術的廠商)或投入研發比重較高的IC設計業者,因為它們在產品研發初期投資最多。

反之,新創與小型IC設計業者受限於技術與規模,難以在缺乏現有領先IC設計業者的協助或參與下,進入先進製程和前瞻領域。除了美國政府聚焦現有業者的先例外,台灣的新創培育環境,單憑政府補助,無法吸引真正有競爭力的新創業者落地發展,海外高階人才來台加入新創與小型業者的機率也不高。因此,建議國科會晶創計畫應該以補助現有業者為主,新創業者的補助為輔。

第五,法人和產業界適當分工:以目前法人和業者的技術實力而言,在IC設計方面的能量,不少業者領先法人機構。鑑此,建議政府應將補助法人機構的資源投入更高風險的研發工作,如量子電腦、前瞻材料、後量子密碼、或通訊領域,法人機構應減少投入資源於後期開發的工作。以政府機構分工而言,在鼓勵產學合作之際,晶創計畫應該讓IC設計廠商、經濟部等,有機會參與國科會政策規劃及預算配置的討論,以確保晶創計畫政策與預算方向設定正確,並使預算發揮最大效益。

第六,外資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政策的審慎評估:目前政府以大量預算補助外資如輝達(NVIDIA)、超微(AMD)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算力中心,也使台灣的知名度、國際形象大為提升。不過,在欣喜之餘也必須掌握後續的效益及可能衍生的成本。首先,大量補助外資會不會排擠本土廠商投入的資源,其次,外商來台可能不會引入海外高階人才,反而利用政府補助,可輕易自本國業者挖角,一旦景氣反轉,縮減在台人力毫不手軟,其研發成果亦歸屬於外商,回流母國,如此與政府補助欲達成之政策目標完全背道而馳。再者,如果外商深耕的是台灣所缺乏的關鍵獨特技術或產品,對台灣發展新領域有大大的加持效果,反之,若只是利用台灣的人力及補助,則可能得不償失。

整體而言,調整對台灣軟體、IC設計業者更公平的稅務減免和創新補助政策,不僅有利產業的軟體加值,扶植更多的護國神山,更能為台灣經濟打下長遠扎實的基礎。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兆豐銀籌組志強-KY 2.5億美元聯貸
16檔泛綠能概念股 潛力足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