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娘家失火 公公還要錢:不借會有報應
2006年暑假,我覺得自己突然掉進一個惱人的惡夢裡。
我和先生帶著孩子,回到婆家。在婆家的客廳裡,為了房貸的還款計畫,和公公大吵一架。
公公的房貸已經拖了十年,他用土地抵押,在農地上蓋起七十五坪的農舍,農舍的建造與貸款,由兒子們一力承擔。
剛開始,新婚的我們,沒有孩子,沒有壓力─ 先生還年輕,我也還在讀博士,所有的收入,左手進、右手出,沒有太多顧慮。
2006年後,壓力大了起來─ 孩子出生了,奶粉、尿布、褓母費,一樣不能少;娘家發生火災,我每個月固定匯款,幫助家裡度過困難;我的博士學位進入第四年,往返台灣的次數變多,機票費用每月多支出一到兩萬元……我和先生的每月支出,突然左支右絀。
公公不是沒有錢。他有一塊閒置的工業用地,空著擺了十年,一直沒賣。十年前,就打算賣掉這塊地,清償房貸;但不知為什麼,一拖再拖,貸款的利息,一直在付,先生既是連帶保證人,又要固定還貸;我們小夫妻沒有積蓄、沒有資產,壓力逐漸累積,終於爆發出來─他們父子大吵一架,開始冷戰。
我記得那一天,公公咆哮著:「我養了你二十年,你這樣對嗎?」他眼珠一翻,一邊噴著鼻息,怒罵道:「我白天在紙廠,晚上再去塑膠袋工廠,照顧農地、插秧、晒稻……你就這麼跟我計較?不孝!你書讀哪裡去了!」他邊罵,邊攥緊了拳頭,我記得在那個時候,他還用厭惡的眼神,掃了我們一眼。
「我沒有不孝,」先生竭力控制住自己,「我們負擔也重的,你知道嗎?」
「你會有報應!」公公突然爆發了,「奉養父母,天經地義,你們有壓力?我沒有?開這種口,不孝!」
▼如果不還公公的房貸,就是不孝?(示意圖/pixabay)
我朝上瞪起了眼睛,臉上肌肉扭動著,像赤腳踩了火爐似的,哽咽著不哭出來。說我們不孝,這不現實。我竭力控制住自己,沉默了一會兒,結束了討論。奉養父母,天經地義;我如果不還公公的房貸,就是不孝?
回家路上,公公的話,像跑馬燈似的,繞在我的大腦裡。壓力底下,我的思路變得異常清晰。我開始思考著,斟酌著,一路上琢磨著整個道理:父母與子女之間,似乎不應有著「我年輕時養你,等我老了,你應當還我 」的關係;你要知道,有「借」有「還」,那叫「借貸」;不「借」不「還」,那才叫「愛」。
「愛」是什麼?
「愛」像「禮物」─ 「禮物」是為了慶祝你的存在,為了讓你開心,在乎你、珍惜你,為了替你做點什麼,沒有任何目的,送你的東西─ 這是無條件的給予,無條件地付出,不期待你「還」回來。
只有「債」才需要還,而且「連本帶利」地還;「愛」是不用還的,因為愛會「滿出來」,能「給出去」,用也用不完。
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債」,只有「愛」 ─ 這種「愛」是自然的、沒有壓力的,不需要承諾,卻一定會升起的─這是「感激」,也是「信任」。
如果有任何人,拿我接受的「禮物」,要求我償還「債務」;那不是我該接受的,那不是我該服從的;我不應有愧疚感,那是他對「愛」的誤解;那是他對「父母與子女關係」的誤解,我必須送走,我必須擺脫,不感到焦慮,不感到困惑。
經過這麼多年,我才體會到,在父母與子女的金錢糾紛上,「孝順」是個完美的藉口─ 太多父母,把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放在孩子的背上,用「孝順」操控孩子,讓別人背自己的背包。
你必須勇敢,你必須挺起胸膛,為自己戰鬥。
很多時候,父母不是真的需要你,他們只是不負責任而已。
你要記住,真的遇到類似我的情境時,你必須分辨什麼你能給,什麼你不能給;如果父母威脅著要收回感情(罵你不孝),或者冷漠對待你(跟你冷戰);這是威脅,也是手段,你要往前站一步,不要後退,不要妥協。
這個世界上,永遠、永遠、永遠、永遠,都會有人愛你。
如果給你生命的人,讓你不快樂了,讓你背負了壓力,你永遠還能從很多關係裡,得到快樂、得到給予跟愛,不要退縮,不要放棄。
跟自己站在一起。
●本文摘自《與家人的財務界線》/李雅雯(十方)/采實文化
(封面示意圖/pixabay)
更多東森財經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