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歐加徵關稅 對陸車企衝擊小

【時報-台北電】歐洲對自中國大陸進口電動車徵收最多38.1%臨時性反補貼關稅額前夕,兩國高層官員於22日展開磋商。目前結果尚未出爐,但專家指出,目前中國新能源車對於歐洲的成本優勢在50%~100%之間。由於成本優勢巨大,因此即便加徵關稅,對中國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中國商務部官網最新公布,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22日與歐盟執委會負責貿易政策的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舉行視訊會談,雙方商定就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外界密切關注磋商結果。

歐盟加徵關稅一事不僅影響中國車企,對於在中國設有龐大製造基地的德國車企亦是憂心忡忡。新華社報導,王文濤22日與正在北京訪問的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會面時就表示,希望德國在歐盟發揮積極作用,就電動車關稅問題與歐方談判。

哈貝克表示,德國政府對歐盟發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深感憂慮,認為會對歐洲綠色轉型進程和消費者利益造成負面影響,也擔心在中國的德國車企利益受損。他指出,加徵關稅是最糟糕的手段,將會陷入貿易摩擦升級的惡性循環。

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22日出席一場論壇時分析,中國車企的綜合成本優勢愈來愈大,即便被歐洲加徵20%的關稅,歐盟消費者未蒙其利,對於中國車企的影響幾乎是零。歐盟對中國新能源車加徵關稅的理由是中國給予補貼,「這是歐盟表面上冠冕堂皇的說法」,實際上是中國車企進步太快,歐洲車企需要追趕喘息的時間。

歐盟擬定7月4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依照不同廠牌加徵幅度不等的關稅。其中,對比亞迪電動車加徵17.4%關稅,對吉利電動車加徵20%,對上汽集團電動車的加徵稅率最高,達38.1%。(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黃欣/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