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交易制度大升級 從人工撮合到電腦逐筆毫秒成交

台股60週年專題2

(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2022年2月6日電)投資人透過手機查看股票行情及資訊,輕鬆採用電子下單買賣股票,已是平日習以為常的交易模式;但台股從早期人工撮合年代,到電腦撮合逐筆交易的毫秒成交,則是歷經60年發展才得到的進化成果。

依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資料顯示,在過去人工撮合及人工結算作業時期,經常一個交易日的成交金額僅新台幣5至6億元;在1973至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際,因限制跌幅僅有一個喊價單位,曾有單日成交金額僅41萬元的最低紀錄。

台股從最初在黑板寫下每檔股票交易行情的人工撮合交易,到1976年將人工結算交割改為電腦結算作業,再到1988年所有股票交易納入電腦輔助撮合作業,存在26年的人工專櫃撮合才正式走入歷史。

力主證券交易必須電腦化的前財政部長白培英,多年前曾感概,若時光回到1970年代,假設台股一天的成交量超過30億元,券商當天可能要忙到半夜12時。

這種現象在現在聽來不可思議,但當時因證券交易仍採用人工撮合、結算、交割,核算耗時費力,對證券從業人員及主管單位來說都相當辛苦;而證券交易結算作業電腦化,可說是台灣證券市場能有今日規模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台股原本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中午12時,僅3個小時,在台股第一次大多頭奔向12682點的過程中,股民早上在號子(證券商)賺錢,往往相揪午餐及下午茶續談股票操作心得,造成餐廳一位難求的榮景;台股後來為與國際接軌,吸引外國投資人,自2001年起交易時間延長1.5小時,改為自上午9時至下午1時30分,餐廳中午高朋滿座的盛況不再。

台股交易全面電腦化後,成交量不斷攀升,至1994年1月5日正式開放融資券相抵交易,滿足投資人長久以來對於當沖交易的需求;經歷20年後,2014年1月6日政策進一步開放現股當沖交易,一度帶動台股於2015年短暫重回萬點關卡。

不過之後因台股長時期陷入大區間整理,成交量能停滯在千億元以下水準,政府通過證券交易稅條例修正案,自2017年4月28日起將當沖證交稅稅率由千分之3減半至千分之1.5;而政策利多有效刺激資金投入股市,台股再現生機,於2017年5月重回萬點關卡後,萬點幾乎成為台股下檔的鐵板支撐區。

隨著台股「護國神山」台積電突破400元關卡,台股也在2020年7月攻克長達30年的12682點「天花板」;之後雖曾因疫情影響呈現震盪,但在缺櫃塞港造成航運股狂飆下,指數於2021年7月攻上18000點的歷史新高,長榮更創下單日成交101萬6327張天量,個股成交金額高達1415億元的歷史紀錄。

依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2021年集中市場總成交金額為95兆5156.08億元,較2020年49兆1825.26億元大幅增加46兆3330.82億元,年增率逾94%;除了年輕人積極投入台股外,當沖交易拉升是台股交易量創下新高的最重要因素。其中,2021年5月20日台股當沖比首度超過50%,等於全市場有一半以上資金是做當日沖銷的短暫交易。

雖然有人擔心當沖交易拉抬股市投機氣氛,但主管機關認為當沖屬於市場機制,讓市場交易機制更完備,屬於中性的制度,且有利維持台股成交量能。立法院也在2021年12月21日三讀通過「證券交易稅條例」修正案,確定當沖證交稅減半措施再延長3年。

除了當沖交易帶旺台股交易量外,台股從人工撮合進步到電腦撮合後,因電腦計算功能龐大,可以在短時間蒐集所有投資人下單資訊,因此證交所在2021年3月將行之多年的盤中集合競價制度,改為盤中逐筆撮合,投資人下單隨到隨撮,號稱毫秒(千分之一秒)成交。

證交所指出,集合競價與逐筆交易隨到隨撮性質不同,逐筆交易無需等待,交易效率明顯優於每5秒撮合1次的集合競價,且交易資訊透明度增加,價格反應更即時,是台股交易制度中最重要變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