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別人丟棄的垃圾,是我童年的寶藏
作者:彭孟嫻 Jessica/海外法律人的生活觀點
加拿大今夏再次爆發森林大火,卑詩省截至 8 月已有超過 8,580 平方公里的範圍遭祝融,這個數字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三高。從電視畫面可以看到消防人員疲於奔命的救災,以及當地居民倉皇逃難家園。滿天的煙霧瀰漫,猶如戰爭。在火災過後,民眾回到家園,看到昔日的溫馨住房已經成為廢墟,難掩傷痛的在廢墟中辨識物品、尋找遺失的寵物⋯⋯他們的神情,到現在都在我的腦海中難以忘記。
這些報導讓我聯想到同在北美的紐約,9 月才因大雨釀下水災。根據 CNN 的報導,颶風艾達讓紐約市成了「極端氣候的最前線」──因為夏末的颶風很少出現在紐約州,遑論帶來如此嚴重的災情。從電視的影像,我們看到火車停放處上方屋頂大量漏水,形成外面狂雨氾濫、地鐵裡面大雨成河、民眾受困的場景。整個紐約市的交通地下道都積水,很多車輛更是被積水沒頂⋯⋯。
而以上這些,都是「氣候變遷」的結果。「氣候變遷」、「全球暖化」這些專有名詞,似乎是環境專業人士的議題;但是其實身為市井小民,在氣候暖化的時代也可以、且更需要有所貢獻。
加拿大垃圾分類不到位,甚至「在亞洲倒垃圾」?
布萊恩是今年夏天加拿大剛解封時,大女兒參加私人駕駛課程,學習高速公路(highway/freeway)駕駛的教練。因為疫情關係,駕駛學校要求學生出現在指定的地點,而不是猶如過往一樣由駕駛開車到學員家等待。
第一堂課的指定地點在一家商場的停車場。我因為不熟悉,帶著女兒不小心在商場轉錯方向,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轉彎錯誤,意外讓我看到布萊恩車廂後面有一些小器物,包括電風扇、果汁機還有幾樣電器。
之後女兒告訴我,在車子行駛上高速公路之前,布萊恩會指示她在商場附近的住宅區練習行車,因為布萊恩希望學生在市區駕駛一段時間後再上高速公路。而就在市區行車期間,布萊恩會指定地點讓女兒練習路邊停車,接著下車去撿附近住家丟棄的垃圾。
我聽了有點驚訝,驚訝的倒不是撿垃圾的行為,而是那個區域竟然沒有做好垃圾分類!
加拿大多倫多的垃圾分類規範,各區均有不同。在我居住的區域,對於垃圾分類極為嚴格,包括食物、瓶罐和紙類等都有政府提供相應的、不同顏色的回收桶。回收桶若不夠用,也可以在商店購買。也因此,我很驚訝布萊恩能夠在他教導駕駛的區域隨地撿到電器。
這讓我忽然想到在 2019 年 5 月加拿大 CBC 的一篇報導,內文提到,加拿大在 2013-2014 年間,把 2,500 噸的垃圾運往菲律賓丟棄,引發菲律賓以及環保人士的抗議。經過雙方國家的協商,最後加拿大同意把過往運到菲律賓的垃圾再運回加拿大。
由此可知,加拿大的垃圾分類觀念不僅在國仍未完全成熟,也沒有做到對全球環境的考量。事實上不只是加拿大,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處理垃圾的方式,都是運往亞洲國家。雖然身為市井小民,我們無法全程參與垃圾傾倒、處理,但是可以減少製造垃圾並做好分類,對環境保護盡份心力。
別人眼中的垃圾,卻是他的寶藏
之後我因為幾次接送女兒上課,而和布萊恩有了一些交流。布萊恩年約 60 歲,從不忌諱打開他的後車廂,讓我看看他的「收穫」,我於是也毫不避諱地問他,撿拾這些垃圾有什麼作用?我知道布萊恩除了當駕駛教練,還是電力維修人員,收入應該不錯,似乎沒必要靠撿垃圾維生。
沒想到布萊恩告訴我,這些物品被別人當「垃圾」的丟棄,但是在他眼中那些都是可以使用的「資源」。
布萊恩充滿熱忱的眼神加上堅定的語氣,讓我知道他是認真的。平時,電力維修是布萊恩的主業,而之所以會學習電力維修,是因為他出身窮苦。他說自己從小生活拮据,常跟他平時擔任清潔工的母親坐公車到所謂的「好區住宅」撿「垃圾」。
見我不知如何應答,布萊恩坦率地表示,不需要同情他,因為他不僅從不覺得自己的童年有任何可憐之處;甚至強調他在小學之前都感覺相當幸福,因為這段外人看來只是在撿垃圾的過程,讓他感覺好像得到免費的「寶藏」(Treasure),能撿到的東西包括別人丟棄的書本、衣服與電器等。
雖然青少年時期,他也一度對自己貧困的出身感到自卑,對於撿垃圾感到羞恥,但是如今年近 60,回首過往,他體悟到:正因為年幼時沒有與同學比較的心態,所以去撿別人不要的物品也有幸福感;但是讀書以後,因為校區涵蓋的範圍較廣,開始出現家庭經濟能力較好的同學,讓他升起了與同儕比較的心態,才會感覺自己有所欠缺。
如今他繼續撿垃圾並進行維修,作為懷念母親的方式。藉由修復撿來的物品,同時也修復著他的心靈,找回他心中與母親的美好時光,以及童年的純真。
聽完布萊恩的故事,我不禁感嘆許多物品,在一個人的眼中也許是可以隨手丟棄的垃圾,在另外一個人的眼中卻是寶藏,甚至會永久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無須矯枉過正,但要愛物惜物
今日的社會資源氾濫,很多時候人們似乎忘記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成衣的普及,讓人不再珍惜所擁有的衣服,過季了就丟棄。我甚至會在購買新衣服的時候,把舊衣服洗乾淨並且折好裝箱,拿到慈善機構,洗腦自己那是一種愛心。但是聽完布萊恩的生活哲學,我忽然意識到,所有我擁有的物品,在我汰舊換新之前都還不是垃圾,而是應該更慎重珍惜的資源。
生活中我們所擁有的每一件物品,從原物料到生產,往往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破壞,也是導致氣候暖化的原因之一。當然我們不需要矯枉過正,過度節儉,但仍需學習更懂得愛物惜物。
希望布萊恩的一席話,也能刺激正在閱讀本文的你,重新思考環境議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別人丟棄的垃圾,是我童年的寶藏」──從一個撿拾與修復的故事,重新思考垃圾的定義》,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天天都是地球日」的德國──環保已不是口號,而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態度
倒個垃圾也要「走私」?──「省錢一族」發明出讓大家哭笑不得的「垃圾旅遊」
作者簡介:
彭孟嫻 Jessica Peng,目前從事法律調停工作(家事法&商業法),同時也是加拿大調停仲裁協會會員。曾任加拿大家事法庭諮詢部、加拿大市議員助理、加拿大皇家銀行、德商醫療研發加拿大總公司進出口部門。 畢業於約克大學法律調停(York University: Mediation)、森尼卡法律顧問(Seneca College: Paralegal)、皇后大學經濟系(Queen’s University: Economics Degree)。 專注於家事法離婚議題調停、小額法庭調停、租約法調停。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