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教育】從小栽培「與眾不同」才能成為常春藤學霸?
作者:Dr.Phoebe/小牙醫的觀察站
「你孩子 3 歲?建議你趕快報名 L 校。這間學校是英法雙語的國際學校,本來我想給女兒報名,但他們說 4 歲已經太晚,」「就算有人退學被錄取,我們也必須額外聘請法文家教讓她跟上進度。」 M 太太焦急地對我說。
我納悶著從中國來並且嫁給台灣老公,平日裡對法國文化無感,家裡更與法國毫於淵源的 M 太太,為什麼放著美國本土好學區學校不念,想給孩子念私立法國學校?她回答:「朋友說這學校很好,而且我能教女兒中文,卻無法教女兒法文。我想要她學我所不能給予的東西。」
M 太太擔憂的表情彷彿在告訴我,若沒算好時間趁早搭上前往菁英人生的列車,女兒就會被拋下來自生自滅。
一年學費逾60萬台幣
原本我以為 M 太太大驚小怪,後來才發現是我小看了 L 校。我的病人 G 爸爸,住在洛杉磯學區房價最貴的區域,卻告訴我他對於該學區對家長的態度不太滿意。只因為某教師跩跩地說,「別以為把小孩送來我們學區就一定有常春藤,這裡很競爭。」讓他一氣之下把女兒送進 L 校就讀,一讀之後才發現,碧昂絲姪女和許多其他名人子女也念這所學校。
我好奇查了學費,一年大約 $22,150-$25,725 美金(約新台幣 61 到 71 萬多)。 G 爸爸告訴我,女兒法英語中文三語都流利,但由於是法國學校,因此即便 G 爸爸是住美國的台灣人,卻不小心養出文化思想都極為法式的女兒。
女兒在法國當交換學生時,法文標準到常被巴黎人以為是本地人,甚至在學習德義西等其他歐洲語言時,不只一次被指出有嚴重的法文腔調。讓 G 爸爸比較不習慣的,大概是女兒同儕之間大量的社交 Party 以及和師長間的平起平坐關係與互動。不過抱怨歸抱怨,G 爸爸顯然對於把女兒送進 L 校的決定頗為滿意。
因為他的女兒最終申請上史丹福大學。
美國名校的新標準
美國頂尖大學在乎的,並不是另一個會念書的孩子,而是與眾不同的未來領袖。與眾不同如何定義見仁見智,拿今年舉辦的北京奧運來說,在美亞裔選手幾乎每位都申請上名校。 Nathan Chen 就讀耶魯、 Vincent Zhou 是布朗大學、 Karen Chen 是康乃爾大學、 Chloe Kim 則是普林斯頓,一字排開全是常春藤學霸。
這其實不令人意外,奧運訓練讓他們有著對目標不輕易放棄的努力和決心,選手身分的確也是萬中選一。但對於大部分孩子並非奧運選手的美國家長來說,這種與眾不同就必須從小培養,而且是砸錢培養。砸多少?是否砸對地方?別人哪裡砸了,我沒跟風是不是代表我家孩子會輸人一大截?成為許多家長心中的OS。
光在好學區置產顯然不足夠,對於 M 太太來說,把小孩栽培成法國人更有可能讓她脫穎,即便每年付上貴鬆鬆的學費她也甘願。
(延伸閱讀:美國名校迷思,Top 1% 的代價:就算上大學不用考試,99% 的你也難「躋身上流」?)
但這樣費心地從小栽培是否管用?根據紐時暢銷書之一的《跨能致勝》一書,贏在起跑點的概念是個迷思。
孩子自己「喜歡」,才會「優秀」
書中分享在私立音樂學院的實驗:憑著音樂能力被錄取的學生中,被定義為「優秀」的學生,往往來自沒有在音樂上下工夫的家世背景,沒家教、沒上課、沒學樂器;反倒是在音樂上大量被補習栽培的學生,則落入「中等」的行列裡。
心理學家進一步探討在領域上卓越的途徑,最常發生的管道來自於大量(對樂器或其他才藝)的嘗試和摸索,甚至不介意學生半途而廢去找尋另一個才藝。等到摸出興趣和感覺了,自然也就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和心力來練習精益求精。
這道理不只用適用在音樂上。羅傑是個年幼時到處愛玩甚至坐不住的小孩,為了消耗他的體力,羅傑的母親讓他接觸各種球類運動,足球桌球羽毛球網球,游泳滑板滑雪全都來。一直到高中之後他開始對網球產生濃厚興趣,就算父母都叫他別對網球太認真,他卻自發性大量練習並且贏得比賽。憑著這股後天發展的才能一路打到世界冠軍,他就是知名的網球明星Roger Federer。
不同於 M 太太的用心經營, L 媽媽則是呈現「放手讓孩子玩」的教育宗旨。 L 媽媽是名在紐約大醫院的全職婦產科醫師,不同於其他家長搬去郊區長島或是紐澤西,她選擇在曼哈頓置產買房子。能在曼哈頓購入一間能住的房子,代表 L 媽媽財力非凡,但即便有能力送孩子去補習,她秉持不罵、不逼、不強求,也不當虎媽的原則。
她把保母清潔婦園藝工人等職責通通外包,一到週末就帶孩子逛博物館或去中央公園畫畫寫生,意外培養出孩子對美術和攝影的興趣。孩子成績優異之餘,畫作和照片也頻頻獲獎,走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性質。
住在北加州天龍國的 F 夫婦雙雙都哈佛畢業,他們的兒子也非常剛好地擁有比同年齡超前的天分,五歲時就已經閱讀國小生在看的書籍。原本 F 夫婦將孩子由普通幼稚園轉到資優型的特殊教育,但沒多久又轉回來。
他們說:「雖說孩子在資優學校適應得很好,老師努力教學,同儕間努力吸收,但我總覺得他缺少了當孩子的快樂和感覺。因此我們決定,不管天不天才,還是讓他回普通幼稚園就好。我不要他不停地趕上一個又一個的進度,只想要他去學校,好好享受老師有事沒事給他大大擁抱的那種開心就好。」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
這些案例讓我看見,身為父母,我們往往擔心給予孩子的不夠好或不夠多。我們想給孩子全世界,卻又擔心他們是否能面對這世界人外有人,永遠比較不完的壓力。
而且在期盼孩子出人頭地甚至比父母更加優秀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要求或壓力過高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和親子關係。
其實,我不禁懷疑,當孩子必須要一再對他人證明自己有多與眾不同和多優秀時,他是否能在家中能感受到,不用證明自己也能夠被接納的安全感?他們是否能夠感受到,無論成就如何,都能擁有父母無條件的愛?
在培養孩子與眾不同的背後,或許這也是另一個更該思考的問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從小栽培「與眾不同」才能成為常春藤學霸?美國牙醫媽媽:贏在起跑點是個迷思》,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台灣小孩會讀書,那會不會生活?──美國小孩課後的專長培養
美國名校迷思,Top 1% 的代價:就算上大學不用考試,99% 的你也難「躋身上流」?
作者簡介:
我是Dr. Phoebe,從台灣小學畢業就背著行囊到美國當起小留學生,開始像候鳥一樣的飄泊飛行。大學畢業於UCLA分子生物系,研究所畢業於NYU牙醫系,曾工作生活於紐約和舊金山,目前在洛杉機執業的小牙醫師。熱愛牙醫的工作,尤其傾聽病患訴說千奇百怪的真實故事。同時熱愛到處旅行,因而愛上寫作,成為兼職旅遊作家。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