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鯛何其無辜
旺報【杜宇】 國內台灣鯛養殖真的是一波三折,年初開始低迷的魚價好不容易回穩,卻又天外飛來橫禍遭韓國電視節目誣指我國台灣鯛養殖環境惡劣、濫用抗生素,導致當地買氣下降,價格下跌,若不立即澄清一旦積非成是,那麼台灣養殖業者今年恐又將過個寒冬。 無論台灣鯛或是吳郭魚,英文名字都叫做tilapia,由於成長快速、雜食性、對環境耐受力強,曾被國際機構選為提供貧窮地區動物性蛋白質的理想魚種。它原產於非洲,於1946年被帶進台灣,在台灣不甚富裕的年代成為一般家庭餐桌上的佳餚,也是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早期吳郭魚養殖多採用漁牧綜合經營方式,讓一般消費大眾誤認為吳郭魚以動物排泄物為食,使得吳郭魚普遍被定位為低價的養殖魚種。此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人民生活水準提升,高經濟海水養殖魚種逐步取代吳郭魚成為國人餐桌首選。 吳郭魚在台灣經過不斷改良,成功培育出改良種吳郭魚(俗稱福壽魚)及單性吳郭魚,具成長快速、體型大、抗病力強及環境耐受力佳等優點,以內銷為主。1990年代初期一家民間企業透過品種篩選、海水養殖、飼料改進及加工技術改良,成功研發出吳郭魚生魚片,給予吳郭魚一個全新的面貌。為了與淡水養殖吳郭魚在市場上做區隔,將其命名為「潮鯛」並以生魚片等級在日本市場受到好評,售價遠高出一般吳郭魚,為養殖吳郭魚開創另一片天空。 而改良郭魚更被政府選為旗艦產業全力推廣,產量激增逾10萬公噸,積極尋求國外銷路。國內養殖業者為了外銷需求以及配合當時台灣正名風潮,在政府同意下將體重小於1公斤者仍稱其為吳郭魚,體重在1公斤以上品質佳的改良吳郭魚取名為「台灣鯛」(Taiwan Tilapia),一度成為美國進口條凍吳郭魚的首位,現在已經為中國大陸生產的吳郭魚(當地稱羅非魚)所取代。 近年來政府輔導重心轉向石斑魚,台灣鯛光環不再,然而業者還是很努力開拓韓國、歐盟等新興市場。為求產業穩定發展,政府除了建立完備的養殖生產基礎資料庫與申報制度外,應積極輔導業者改善飼養方法藉以提升產品品質並協助養殖業者取得國際認可之永續生態認證,並完善產銷供應體系鼓勵契作模式,以穩定台灣鯛價格。 韓國為台灣鯛的重要外銷國家之一,2012年出口量為1940公噸,價值1700萬美元,此次韓國節目內容以偏蓋全甚至故意醜化,應該受到譴責,不過部分台灣鯛含有臭土味且被國外檢出含有不當的藥物殘留也是事實,台灣鯛輸韓的退貨率1年逾1成,讓台灣鯛在開拓歐盟市場頗不順遂。目前取得國際認證的台灣鯛養殖戶還不普遍應加強推動。政府與業者在向韓國抗議的同時也別忘了除了強調品牌,更應該注重實質內涵。期盼此一風波能很快平息,業界也能誠實面對全面改善,做到盡善盡美,才不負台灣鯛的美名。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