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台併進入關鍵延長賽!台灣大哥大最新砍價85億元「就等台灣之星點頭」

「台台併」進入關鍵延長賽!台灣大哥大董事會24日討論與台灣之星合併案,董事會通過授權公司以不高於每一股台灣之星普通股,換發0.0326股普通股,預計增資發行2.04億股普通股,若以台灣大哥大24日收盤價96.6元計算,等於併購金額從282億元降至197億元,砍價約85億元。合併案是否順利進行,就看台灣之星願不願意接受台灣大哥大新提議。

台灣大哥大。圖/台灣大哥大提供
「台台併」關鍵一戰,台灣大哥大董事會新決議,就看台灣之星是否接受。圖/台灣大哥大提供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1月18日通過「台灣大哥大合併台灣之星」、「遠傳電信合併亞太電信」兩大合併案,不過「有附帶條件」,其中,台灣大哥大合併後,1GHz以下10MHz超頻頻譜,須於2024年6月30日期限內繳回。

對於合併台灣之星後要繳回超標頻譜,台灣大哥大強烈表達「深感遺憾」並提出現有法規上的相關疑慮。電信業高層也認為,又要繳回超標頻譜、又要保障用戶權益及網速穩定,「實務上確實困難重重。」

然而,NCC態度堅決,「台台併」期限內一定要繳回1GHz以下10MHz超頻頻譜,等於是讓台灣大哥大回頭思考併購台灣之星還有沒有價值,「要嘛重新研議合併案內容及併購金額,要嘛決定不進行併購了。」

此外,台灣大哥大2021年12月30日宣布合併案時,是以增資發行2.82億股來合併台灣之星,當時台灣大收盤價100元換算相當於282億元,加上台灣之星淨負債264億元,總收購價落在546億元左右。

如今台灣大股價跌破百元,若以均價97.1元計算,約降下8億元左右,加上台灣大再砍價85億元,和業界傳聞大砍百億元差異不大,就看台灣之星是否願意接受。

廣告

台灣大哥大24日舉行法人說明會,被問到「台台併」是否會執行,並針對無償歸還頻譜提出訴訟?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目前雙方正在重新協商條件,希望很快有消息可分享;主管機關規定明年6月30日繳回超額頻譜,若合併後,台灣大哥大需按照主管機關指示進行。

林之晨進一步說明,雖然有研究行政訴訟,但真正要判下來還要幾年以後,因此比較在意的是如何照顧台灣大700多萬名用戶、以及合併後台灣之星的280萬名用戶,確保所有用戶得到最好的服務品質。

至於重新研議合併案,最快何時會有結果?林之晨指出,雙方正重新協商條件,希望很快有消息可以對外分享。

另一方面,對於今年預計發出的股利,台灣大哥大財務長兼發言人張家麒指出,股利發放將由董事會決定,約在4月、5月時才會公布。

台灣大哥大公布2023年第四季合併營收506億元,年增12%。圖/中央社提供
台灣大哥大公布2023年第四季合併營收506億元,年增12%。圖/中央社提供

台灣大哥大「三大成長引擎」營收年增亮眼

台灣大哥大公布2023年第四季合併營收506億元,年增12%;稅息前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87億元,年增5%;稅後淨利為24.7億元;稅後EPS為0.88元,三大成長引擎營收年增亮眼,與2021年相比,行動服務營收年增2.6%,電子商務年增19%,家用寬頻年增10%,合併EBITDA與2021年相比成長4%。

行動業務亮點方面,2022年推廣mo幣多、好速成双、Disney+、OP響樂生活等獨門方案成功引客,5G用戶數穩定成長,帶動資費升轉,使智慧型手機月租平均貢獻度(ARPU)來到682元,同時,月租用戶退租率維持低檔,來到0.84%。

電子商務成長動能強勁,momo電商2022年合併營收為1,034.36億元,年成長17%;主倉與衛星倉總數合計達到54座,較去年同期增加10座,持續強化台灣大的競爭優勢。另一成長引擎家用寬頻上網服務,2022年第四季營收年成長10%。

此外,台灣大哥大董事會已通過2023年資本支出計畫,合計約128億元,其中電信資本支出達50.3億元,5G相關資本支出將較前一年度減少;有線電視資本資出達9.2億元;momo與其他資本支出達68.3億元,主要投入於擴建物流中心。

董事會於2023年2月24日決議發行總額不超過新台幣65億元、期間不超過10年為原則之無擔保普通公司債。

回顧2022年,台灣大哥大指出,表現強韌,營收年成長領先同業,營業利益年成長達5%,同時,電信自由現金流增加,且momo獲利攀升、現金水位維持高檔;未計入台灣之星的影響,2023年營收將延續近期成長動能,並在較佳的市場經營環境下,帶動合併EBITDA成長。

延伸閱讀

「台台併關鍵一局」見真章!台灣大哥大如何繳回超標頻譜、同時保障用戶網速穩定?

NCC通過合併但要求「自主繳回超頻頻譜」!台灣大哥大回應:深感遺憾

【電信搶版圖1】「台台併」掀攻防大論戰!一次看懂電信三雄為何吵頻譜爭議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楊絡懸:專訪過台積電董娘張淑芬的藝術公益、側寫過英國前首相梅伊的政經脈動。相信不論是企業大老闆、小人物或社會角落,都有值得被記錄的故事,期盼透過深度和廣度的觀察力,帶來最宏觀的專業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