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股息ETF真有這麼威? 答案已在國內外歷史數據中

一般以市值加權的指數型ETF採用被動執行,以追求市場平均報酬為目標,傳統共同基金則是透過經理人依投資決策做主動管理;在投資學裡,「β」(Beta)代表整體市場大盤表現,而「α」(Alpha)則代表贏過市場大盤的超額報酬。

Smart Beta ETF則是想結合主動策略與被動執行雙方優點而應運而生的投資商品,既保留一般ETF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低的特性,但又同時能透過特定策略進行主動選股,讓投資人有機會獲得超額報酬。所謂的「Smart Beta」,指的就是透過某種「可量化的策略因子」作為選股策略來提升報酬率,這陣子在台灣備受追捧的高股息ETF即屬於Smart Beta ETF當中的一種,其所採用的可量化策略因子就是「殖利率」。

究竟包括高股息ETF在內的這些Smart Beta ETF,報酬率能否在發行上市後如投信募集資金時所宣稱的跑贏大盤呢?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金融系教授伊扎克.班-大衛(Itzhak Ben-David)等四位學者,特別統計了2000年至2019年美國各類ETF指數,從上市以前的3年,到上市以後5年,合計8年的報酬表現。透過回測發現,Smart Beta ETF在掛牌前的表現確實能夠取得戰勝大盤的「α」超額報酬;然而一旦掛牌之後,這樣的超額報酬就消失了,只能拿到約等同於整體市場大盤表現的「β」報酬。

表現會不如預期,該論文也點出問題可能出在一開始在設定指數規則時發生統計學上的「擬合過度」(Overfitting)。由於ETF產品在推出時要吸引投資大眾青睞,因此在制定指數規則時容易「因題設事」地去匹配特定歷史資料。ETF的設計者可以輕易地「看著後照鏡」做產品設計,以後見之明加入各式各樣的策略因子來編製指數,讓其回測報酬率看起來遠勝過大盤。這一部分也解釋了為何台灣ETF市場,越晚近推出的ETF,其選股邏輯越複雜,篩選條件越「多元」。

理財教育推廣者怪老子特別用台灣最早發行的ETF 0050,以及第一支主打高股息的ETF 0056來做比較。回測過去16年二支ETF的表現,會發現在累積總報酬率上0050以339%力壓0056的260%。儘管主打高股息的0056的確在累積配息報酬上以206%小贏0050的185%,但在資本利得累積報酬上,0056卻以54%大幅輸給0050的155%

無論從國外學術研究或是國內數據回測中都可看出,撇開短期波動不論,若投資人看好市場長期仍將持續向上,無論是定期定額存股或長期持有,選擇投入總報酬率明顯較高、管理成本通常較低的大盤指數型ETF,將成分股取得的資本利得與股票配息盡量留在ETF中持續參與市場大盤,而非透過高股息ETF的配息機制拿回現金,或許才是更理性的選擇。

更多關於如何做好「資產配置」、「再平衡」又該如何執行、長天期債券ETF究竟能否如購買直債一般達到「鎖利」效果、面對美國通膨僵固,手上美債ETF虧損的投資人此刻又該如何因應?諸多ETF投資人可能常有的疑惑,怪老子都將在本周【財經相對論】詳細解答,歡迎至工商時報Youtube頻道收看。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金融指數飆34年高 還能買?股市老先覺點名「它太委屈」股價必上6字頭
7檔月配高股息ETF大閱兵 該選哪一檔? 它連續10次配息越配越多 934、936未配息已賺錢
台股「避雷針」散戶要小心 外資大買946續砍940 英業達遭賣最慘破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