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祭祖,一趟尋根追思的「記住之旅」

《遠見》採訪團隊跟著馬英九訪陸之旅,開拔到湖南湘潭的鄉下,茶恩寺鎮雙陽村,見證此行祭祖之旅。

祭祖諧音「記住」,是為了記住自己從何而來,又為何出發。唯有記住過去,才能看清明天的方向。這一趟祭祖之旅,兩岸同步放送,喚醒台灣人的尋根記憶,也是一趟「記住之旅」。

仲春與暮春之交,眼前的雙陽村天清氣明,稻田和農舍沉浸在靜謐安祥中,舒服的春風吹拂而來。

更令人暖心的是,淳樸的農民好客熱情,竟可毫無保留接受陌生人來到家裡借宿一宿。

這裡就是前總統馬英九的爺爺、馬立安的長眠之處,父親馬鶴凌的出生地,也是此次馬英九回中國大陸祭祖之旅,重中之重的地方。

馬英九領手足,齊赴陸祭祖

清明時節,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清朝同治年間(1868年2月12日),馬立安生於湖南省湘潭縣馬家堰白石鄉一個叫做「寺門前」的地方,1927年卒於衡陽衡山縣羅家大屋,享年59歲,遺體安葬於湘潭縣茶恩寺雙陽村的一片農田之中。

馬鶴凌與秦厚修的5位子女,時隔多年,在兒子馬英九的帶領下,和馬英九的姊妹馬以南、馬乃西、馬自東(現名馬冰如)、馬定北(現名馬莉君)齊赴大陸祭奠祖父。

前總統馬英九帶領手足赴陸祭祖。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前總統馬英九帶領手足赴陸祭祖。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上墳的地方是在一片阡陌之間,背後是相對較高的小丘,當地人稱烏龜山,三面青山環繞,環境優美。孤零零一座墳塚,等到孫子女返鄉的這一天,終於不再那麼寂寞了。

兩岸分治74年以來,首位來大陸訪問的卸任台灣領導人,行程中包括了父母親的母校和祭祖,一方面體現傳統文化「慎終追遠」的思想,另一重大意義是,馬英九以平民身分回大陸掃墓祭祀、追思先人,意味著兩岸實現正常交往,很多人以後應能經常回大陸。

祭祖尋根,是為了「不忘記」

當回到家鄉的土地,風吹梨花落,眼前春草青,令人忽然明白,每一個祭祖的節日,都是為了「不忘記」。

廣告

傳統的祭祖儀式裡,一家人懷著恭敬的心情,清理雜草,用紅漆描塗碑上的字,然後一步不落地點香、燒紙、祭拜。

馬英九在長沙親臨祖父墳前,寄託哀思,與先人相感。風水學上如此論述: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其實祭祖在每個華人心裡,或許相信的並不是鬼神靈魂,而是相信親人對後代子孫的愛護是不會消失的,而他們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人們心裡。

馬英九祖墳。張智傑攝
馬英九祖墳。張智傑攝


馬家的家風,可以從2014年馬英九於臉書上寫下的對故去媽媽的悼文中得知一二:

「父母都鼓勵我們實踐先祖父立安公『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訓,父親並手書『為善讀書不忘家訓,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對聯,掛在客廳時時提醒我們。」

有趣的是,大陸前國家領導人毛澤東也是湘潭人,故鄉韶山距離茶恩寺鎮不遠,毛澤東的夫人楊開慧也是岳雲中學的學生,這樣算起來,馬鶴凌不僅和毛澤東是同鄉,還和楊開慧是同學,「緣分」著實不淺。

馬鶴凌、秦厚修都曾返鄉祭祖

根據當地人透露與報導紀錄,這次返鄉祭祖,並非馬英九這一脈第一次返鄉祭祖。

2005年,馬英九母親秦厚修,已是八旬老太太,特地回長沙參加了母校周南中學百年校慶。之後回家祭拜母親,在墳前長跪不起,老淚縱橫。

比秦厚修更早回鄉的,其實是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1995年,馬鶴凌經香港飛往南京,再次回到了闊別46年的湘潭,在家鄉親人的陪同下重遊故鄉。

這是一個來自湖南,經歷了抗日戰爭和兩岸對抗的「過來人」。

網路上流傳著一則軼事:馬鶴凌為人正直,且宅心仁厚。抗戰勝利後,他回到湘潭老家,把多年來佃農們欠自己家的契約、帳本全部燒掉,將他們的債務一筆勾銷,鄉親們無不感激涕零。

馬英九父親馬鶴凌與母親秦厚修。張智傑攝
馬英九父親馬鶴凌與母親秦厚修。張智傑攝

大地主馬家曾是文革受難者

解放前夕,馬鶴凌夫妻去了台灣,土改時,留在大陸的馬家家族也被當地政府以「地主富人」的名義對待。為了報答當年馬家的恩情,一位馬家佃農想辦法悄悄放走了被批鬥,失去自由的馬鶴凌母親、向老太太。老太太得以趕赴香港與兒子兒媳相聚。一家人在香港短暫居住期間,馬英九出生了,之後全家便去了台灣。

1995年馬鶴凌首度返鄉時,還回到了母校岳雲中學,當場捐贈1萬美元設立獎學基金。之後湖南洪水爆發,他又捐助了100萬新台幣幫助災民。

深愛家鄉的馬鶴凌,也不只一次表示,希望馬英九能在卸任台北市長後,和他一起回湖南老家祭祖。

馬鶴凌在兩岸輿論的解讀中,皆被定位於堅定的統派,這一點無疑影響了馬英九。

比如,身體不好的馬鶴凌曾在他的遺書中寫道:「寄望我兒英九繼志述事,適時全力以赴,兩岸政要正視漢滿融合。我對英九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活在大家心裡,要活在歷史上。」

馬英九執政期間,不僅重新確立了新一階段的兩岸關係,大力促進兩岸之間的聯繫,從經濟、教育、文化等許多方面都加深了交流,兩岸之間的和睦,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點。

或許這一切,都與馬鶴凌的教育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在祭祖愈來愈流於形式的今日,人們早淡忘慎終追遠,而馬英九的祭祖之旅,無疑喚起了更多台灣人的尋根記憶。

祭祖諧音「記住」,祭祖,是為了記住:記住你的姓,記住你的名字,記住自己從何而來,記住自己又為何而出發。唯有記住過去,才能看清明天的方向。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馬英九返鄉祭祖,行經「英九路」鞭炮聲響約2分鐘
馬英九祖籍地白石鎮,隱藏哪些馬家傳奇?
馬粉現身!馬英九母親秦厚修母校湧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