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命
據說「割韭菜」此一新流行詞條,最初典出於對岸,本義乃指韭菜耐寒且成長倏迅,大戶割不盡,春風吹又生,於是引申成為股市裡被主力犧牲的散戶代稱。
其實韭菜本來只是謹小慎微之植物,甚至帶有點小確幸的簡單生活節情調。杜甫〈贈衛八處士〉裡,他拜訪多年不見的朋友老衛,人家「兒女忽成行」了,難免經濟拮据、生活簡樸,沒啥佳餚招待,「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即為此故人情意感動;至於李商隱〈題李上謨壁〉也有兩句:「嫩割周顒韭,肥烹鮑照葵」。「鮑照葵」典出鮑照〈園葵賦〉,而「周顒韭」的故事來自《南齊書》。南朝士人周顒清貧寡慾,獨居山林,終日只蔬食。文惠太子問他:「菜食何味最勝?」,周顒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早春的韭菜,秋末的白菜,人生不過如此。
然而相對古文裡韭菜隱喻的粗茶淡飯,肥遁鳴高,今義之韭菜從股市裡可割可棄的散文堂皇出圈了,搖身成為一個廣義泛用詞。除了將擦鞋童理論發揚光大、將「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反向對作成ETF高背離率的廣袤小資群體之外,舉凡藝人明星賣周邊,虛擬偶像辦握手會,女團演唱會,講師開講座,網紅賣課程,直播主賣飲料,賣便當,賣年曆,賣T-shirt,或甚至是與超商的御飯糰草莓大福歐姆蛋包飯等聯名活動……大抵都可以「割韭菜」簡而約之。
無奈的是一旦進入後現代性工業裡的資本主義產業鍊,蔥綠蓊鬱,葳蕤繁開的韭菜,整整齊排上鐵履帶送往加工區,好像也就沒那麼單純了。過去我們談迷眾文化(Fans Culture),談得更多的是「利基」(niche),利基這個詞也饒富隱喻,它原指東正教鑿在石壁上的神龕,後來神龕與聖母瑪利亞金身之靈光褪盡,但攀岩者能抓著這個神龕作為攀附續命之坎井。
換言之,偶像經營的利基市場,跟網紅唬盤子割韭菜的小資群眾,乍看之下很類似,都是一小群鐵粉支持者,曰老粉或老觀眾,每日緊跟直播,捧神造神。嘻笑辱罵,休戚與共。與直播主同憂,與油土伯同樂。
老粉們除了各為其主,塗抹雙標,更重要的就是糾眾出征的環節。每天生活日常充實而富饒,稍有風吹草動就要出征到血流成河,寸草不生。那當真不得了。分明每個網紅都在割都在騙,換個噱頭,換種商品,有人願長有人願割,說到底也不過是市場自由交易機制。一旦某粉開始全面進攻了,那更是小題大作,無事化有了—你說我韭菜課程,我說你垃圾電商。檢舉飲料店違建,勾稽便當店稅籍,檢測健身房空品,下架詐騙NFT,開箱黑心聯名食品……
人稱台灣為詐騙之島,鄉民更諷台灣人均貢獻曰詐騙新貴,但其實騙子不怕被騙的人覺醒,要不繼續騙,要不揮揮衣袖空際轉身,絕塵去蹤了無痕。騙子更怕另一個騙子。眾詐騙不如獨詐騙,拆穿了老騙子,換來個新騙子。韭菜依舊青苗抽芽,迎風茁壯。說到底,又怎麼三個字超可悲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