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薈藏有肝腎毒性 6種人要小心!專家曝3招自保
蘆薈清熱消炎,是許多人喜愛的夏季聖品,但衛福部食藥署預告,由於蘆薈素長期食用容易刺激腸胃道和子宮收縮、腹瀉,甚至導致肝毒性與腎毒性,因此將加註警告標語,不建議6類人食用,究竟外用內服蘆薈時該注意哪些事項?
蘆薈常被用來敷臉或製成美容產品,尤其最適合曬後舒緩鎮靜,現在更有許多飲品中添加蘆薈果肉、或甚至直接榨成蘆薈汁飲用,但衛福部食藥署指出,已有許多國外研究發現,蘆薈的主要活性成分蘆薈素屬於羥基蒽類衍生物(hydroxyanthracene derivatives)的一種,長期食用容易刺激腸胃道和子宮收縮、腹瀉,甚至導致肝毒性與腎毒性。
為此,食藥署預告訂定「食品原料蘆薈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草案,表示未來蘆薈要當作食品原料的話,必須是完全去皮後的費拉蘆薈(A. vera)及好望角蘆薈(A. ferox)品種的葉子,才能加工使用。同時蘆薈素(aloin)的含量不可以超過10 ppm,並且必須標示「不建議經期婦女、孕婦、授乳者、孩童、消化道或肝腎疾病患者食用」警語字樣,草案預定自後年元旦、也就是2022年1月1日生效。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指出,蘆薈種類眾多,目前台灣市面上的食品採用的蘆薈原料正是費拉蘆薈和好望角蘆薈品種的葉子,尤其以費拉蘆薈占大多數,主要從美國進口。蘆薈去皮若未能完全除淨,下肚後大量的蘆薈素累積體內,恐怕會造成腹瀉及肝、腎毒性,國際研究曾發現,有人食用高濃度、高劑量的蘆薈萃取產品連續4周以上,結果肝指數飆高。
其實,蘆薈使用歷史悠久,具有多種保健治療效果。早在公元前20~30世紀古埃及醫書便記載蘆薈為外用藥;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將蘆薈當作緩瀉劑,蘆薈的廣泛藥效被收錄在歐洲各國藥典中。
近代美國研究發現,蘆薈治療輻射灼傷效果極佳。英國研究也證實,蘆薈的透明膠質可幫助修復胃潰瘍傷口,尤其對於服用抗發炎藥物導致胃潰瘍的患者,效果特別好。
蘆薈葉的黃褐色汁液接觸空氣氧化成為黑色中藥材,內服可以幫助排便,達到清熱解毒效果;外用則可鎮定消炎,西醫常用來緩解輕度燒燙傷和皮膚發炎,許多民眾會在家裡種植蘆薈,以備不時之需。
●蘆薈究竟該怎麼用才安全?專家提醒以下3件事:
1.認清可食用品種
以目前台灣常見的蘆薈而言,大部份是可吃可用的,葉片肥厚無花紋或是白點的窄葉蘆薈,均屬於可食用種類。不過要注意花市販賣的盆栽蘆薈,屬於觀賞用,葉片薄、花紋多且深,不具藥效也不能食用。
2.務必完全去皮
蘆薈綠皮中含有毒的大黃素,容易刺激皮膚和腸胃道系統,造成紅腫及腸絞痛,因此無論外用或內服,最好去皮再用。
3.不可長期大量使用
蘆薈去皮使用雖可減少毒性,但大量使用仍會產生副作用。根據中藥副作用文獻記載,蘆薈使用量約9~15克就可能發生如腹痛、腹瀉或蛋白尿、心跳過緩,甚至流產等中毒現象。
蘆薈在中藥屬性寒涼,容易造成腹瀉,不宜長期大量使用,尤其孕婦及體質虛寒的人更不建議使用。
「蘆薈不適合天天吃。」前長庚醫院中醫藥劑部主任楊榮季指出,如果肝火旺盛,也就是早晨起床覺得口苦、嘴臭或有便秘、消化不良或腹脹,可以吃點新鮮蘆薈汁清熱解毒,但症狀改善就應該停止。至於體質較虛寒的人,可以在鮮蘆薈汁中加點蜂蜜或煮熟再吃,也可緩和蘆薈寒性。
根據德國藥品管理局規定,蘆薈只能短期用於便秘,最好不要連續服用超過兩週以上,以免產生慢性毒性肝炎。其實只要選對品種、運用得宜,無論內服外用,蘆薈仍是很好的清熱解毒良方。
延伸閱讀: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童仲彥「金手指」秒找到G點 雞排妹反應超真實
獨/與費玉清從小約定不生 恆述嚴正駁斥「張菲追過她」
正妹被包養「輪戰2男」懷孕不知爸 曝光乾爹性癖價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