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通過配息1.6元,董座焦佑倫:今年還是不錯一年,前景審慎樂觀

【財訊快報/記者戴海茜報導】華新(1605)今日舉行股東會,除承認2021年財報外,也通過配發現金股利1.6元;董事長焦佑倫指出,2021年獲利創歷史新高,華新過去有個特點「一年好一年壞三年普普通通,希望未來營運穩定」,「今年應該還是會有不錯一年,對前景審慎樂觀」。 焦佑倫指出,經濟環境來看,年年難過年年過,個人任華新董事長經歷中美貿易大戰、新冠肺炎疫情、ESG推動的新潮流到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及食品、生產製造等通膨趨勢,但整體今年應該還是會有不錯一年,對前景審慎樂觀。

焦佑倫表示,華新過去幾年做得相當大轉變,首先就是將公司產業重新定位,推動「美而精」,不僅房地產、電線電纜、不鏽鋼都是,像是房地產數量不大,但南京華采天地商場做得相當不錯,疫情下仍有穩定收入,受到影響不大,至於17萬平方米辦公大樓也開始出租。電線電纜部分,過去2年從未有的好景,除台積電(2330)帶動台灣半導體產業投資、台商回流及政府公共建設,確實相當好產業。

華新下一步就是看到綠能發展,在高雄取得土地發展海底電纜,為電線電纜產業帶來新的生命力;不鏽鋼過去一年也是前所未有好景,主要ESG促進大陸減產,這是從供給面變化,而需求面來看則是新興產業發展帶動需求,台灣過去一年出口到美歐相當有競爭力,產業也是好。

資源事業部,焦佑倫說,這塊是華新相對新的業務,很幸運在2019年與青山達成協議,生產鎳生鐵製造,若晚點就會受疫情影響,現在還不一定能投產,目前擁有四條線及35萬千瓦電廠,華新一個月前又與青山達成協議進一步投資,在四條線項目上再合作,將為鎳生鐵帶來75%成長,這是一個新的里程碑,華新往上進軍原物料,有機會進入這領域,在綠能產業發展有相當幫助。

整體來說,華新重新定位,產品多元,電力到材料到原料,現在看到新的時代,創能、儲能、運能、用能上都會有很大改變,華新產品就環繞這四項領域,電線電纜就是運能的概念,海底電纜則是創能,另外與東元(1504)合作在運能、儲能上,而汽車上充電槍也是用能、運能的一部分,做鎳原料用在儲能,美國太陽能投資則是創能,華新會集中力量發展新能源時代種種需求,往這領域發展,目前也已小有成績。

華新2021年營收1566.65億元,年增39.2%,毛利率12.64%,年增1.56個百分點,營利率8.52%,年增1.96個百分點;稅後純益146.43億元,年增118.85%,每股盈餘4.27元,創歷史新高;在總體經濟環境詭譎多變的情況下,華新各事業單位仍能有效掌握市場變化,規避原物料價格波動、運輸及交期等不穩定風險,使整體營業利益達133億元,加上轉投資事業華邦(2344)暨華新科(2492)等營運均有所成長,使得轉投資收益達54億元,推升獲利創歷史新高。

2021年各事業單位的經營獲利表現來看均較前一年度均大幅成長,尤其在不鏽鋼事業群營業利益高達59億元,較前一年度增幅達4倍;資源事業群受惠於印尼鎳生鐵廠暨電廠的投資與代理業務的暢旺,全年營業利益達40億元;電線電纜事業則在台商回台建廠的驅動下,營業利益相較前一年度成長近一倍達22億元。

華新持續推動企業流程改造,像是智能製造及自動化生產,同時也在近年來積極布局節能、綠能與循環經濟的投資與建設,以因應所屬基礎製造工業,甚或全球企業的轉型與挑戰。

華新累計第一季營收為425.57億元,年增47.6%,除來自資源事業印尼鎳生鐵第一季達到全產全銷外,原物料價格較去年大幅成長;而較上季營收下滑8.33%,主要為美國太陽能事業去年第四季為傳統高峰影響。第一季稅前淨利45.69億元,年增128%,稅後淨利38.34億元,年增104%,但因單位毛利率較上季下滑,使得獲利較上季衰退17.6%,每股盈餘1.12元,較去年同期0.55元大增逾倍。

展望2022年,新冠疫情、通貨膨脹、氣候暖化、碳中和及大陸產能過剩等風險仍將影響營運,但華新透過整合策略、數位轉型與核心競爭力的強化,應可持續提升經營之佳績。

2022年在電線電纜事業部分,掌握建廠商機,持續發展創新商業模式,維持市場領導地位,並透過資本支出提升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綠能及港機產品銷售擴大產業電纜市場布局。

不鏽鋼事業部分,面對疫情及環保議題等外在環境影響,持續優化生產流程並降低碳排,同時加速新產品開發並擴大高值化產品比例,以維持產品競爭力。資源事業部分,整合各生產單位的原物料採購及風險管理,並持續深化綠色供應商的合作關係,以符合環保趨勢並降低生產成本。

商貿地產事業部分,南京華新城壹號辦公樓預計2022年中完工,並積極開展租售計畫;華采天地商場調整店鋪業態組合,以提升營運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