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減碳路上AI崛起?MIC:僅14%企業採用、資源限制成最大挑戰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為掌握臺灣重點產業的淨零行動進展,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針對《臺灣電子資訊產業淨零排放發展》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因應客戶對淨零需求的推動,臺灣電子資訊產業已逐步投入低碳轉型。目前,43%的企業已展開淨零行動,其中資本額一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投入比例高達66%,而半導體製造業的投入比例更是所有產業中最高,達到69%。

在減碳策略方面,資策會MIC的調查顯示,臺灣電子資訊產業企業偏好採用製程改善策略,其中前五名策略分別為導入節能措施(96%)、更換節能機台(91%)、提升系統與設備效率(74%)、製程優化或作法改善(62%),以及推動製程與產線自動化、智慧化管理(59%)。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黃馨指出,2024年臺灣電子資訊產業的淨零參與度較2023年顯著成長,但仍有約半數企業因未受到客戶或政策規範影響,或受限於內部資源等因素,尚未啟動淨零行動,未來仍需仰賴中心廠商串聯衛星廠商共同參與低碳轉型。低碳轉型不僅是全球共識,更是未來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夥伴,臺灣電子資訊產業應持續強化綠色製造與數位管理。

資策會MIC進一步分析了溫室氣體盤查進度,提出兩項關鍵發現。首先,調查顯示,臺灣電子資訊產業中有超過87%的企業已啟動或完成範疇一與範疇二的內部溫室氣體排放盤查,但針對涵蓋供應鏈上下游所有環節的範疇三盤查,僅有44%的企業啟動。主要原因在於範疇三的排放計算方法與係數選擇尚未明確。然而,隨著臺灣盤查規範的完善及IFRS永續揭露準則的接軌,預期將加速企業對供應鏈的盤查進度。其次,為緩解未來碳關稅的潛在衝擊,已有31%的企業啟動碳足跡盤查。黃馨分析指出,供應商初級活動難以確認、產品類別繁多以及係數庫不完整等問題,都是阻礙碳足跡盤查進展的主要挑戰。

由於前兩項措施門檻較低,成為企業首選。在未來規劃的策略中,製程改善方面,導入能源管理系統(如ISO 50001)為企業首選;能源轉換方面,54%的企業已設置或計劃設置再生能源設施,另有許多企業規劃購買外部再生能源、再生能源憑證及碳權;循環經濟方面,綠色運輸與產品重新設計成為主要方向。

此外,MIC針對AI在減碳中的應用進行分析,發現僅有14%的企業規劃或已採用AI或生成式AI(GAI)於低碳轉型,主要集中於智慧能源管理、生產效率提升及自動生成報告。然而,未採用AI或GAI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專業人才、技術投資成本過高、對AI技術的理解不足、內部成本高昂以及供應鏈尚未投入。黃馨表示,對於資源有限的企業,AI減碳尚非首選,但企業對AI減碳的投入預算持續增加,顯示業界對未來應用AI甚至GAI於低碳轉型仍抱有信心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