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嚴重落後 產學3點呼籲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與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開展首日,由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TPiSA)、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TPVIA)以及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旗下產業聯盟──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共同籌辦「太陽光電座談會:光電的關鍵時刻」登場,產學呼籲:別讓再生能源成為嫌惡設施,政府應有更多獎勵,並將太陽光電建置納入「國土規劃」。

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以「沒有其他發電形式比太陽能更友善環境及生態」破題,透過科學實證比較太陽能發電之環境友善層面,並進一步破除網路謠傳之太陽能影響農作物及熱島效應等不實言論。洪傳獻指出:「台灣需要再生能源方能達成2050淨零目標,但較之全球發展趨勢,台灣再生能源發電佔比仍太低,在2022年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上,台灣嚴重落後。產業加速發展的前提,則需要全民共識輔以政府政策的支持。」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理事長暨中美矽晶董事長/執行長徐秀蘭進一步說明:「這幾年裡,包括蘋果、Google、微軟等,已有數百家國際企業自主加入RE100、積極承諾將於2050年或更早就採用100%再生能源,以促成全球淨零碳排目標並敦促旗下供應鏈積極減少碳排。加之歐盟自今年起逐步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進口水泥、電力、肥料、鋼鐵和鋁業等產品課徵碳稅,這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發展影響不可謂不大。為能持續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台灣各種產業幾乎都需要綠電的全力支援。中美矽晶也於2021年自主宣布,全集團在2050年之前實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旗下子公司環球晶圓亦正式加入RE100倡議組織,積極擁抱再生能源。」

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暨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晉表示:「對抗氣候變遷已是全球共識,RE100更已成為包括台灣在內大型企業的必要目標,台灣產業若要保持競爭優勢、長遠發展,勢必得加速國內再生能源布局。其中,太陽能的發展是相當關鍵的一環,台灣若將低地力及非戰略糧食用地轉作太陽能,輔以營農型太陽能、漁電共生、屋頂型,除了為農民及農村創造更多產值、為農業減碳,所產生的電力更是台灣為全球永續發展貢獻心力,接軌世界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

廣告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終身特聘教授藍崇文分析道:「2050年設定再生能源要達到80%之淨零目標,若太陽光電發展持續受阻,此目標恐無法達成。近期出現各樣針對太陽光電的網路輿論,致使各地政府在建置太陽光電上遇到很多阻礙,例如:太陽光電有毒、對環境有害、熱島效應越裝越熱、電磁波,與農爭地、造成農民失業等等千奇百怪之疑慮。基本上,前者是否對人對環境有害是科學問題,全球太陽光電已經廣泛安裝超過1個TW,經市場驗證及相關科學研究實證相當徹底,足以證明太陽光電的安全穩定性,大眾實無須過度疑慮。」

藍崇文教授進一步提出數據表示,台灣有約80萬公頃的農地,單就休耕及廢耕農地便超過20萬公頃;再加上放棄長期耕種的土地還有另外10萬公頃。而預計到2025年建置達20 GW的太陽光電設備僅需要2萬公頃土地;若再進一步將眼光放遠至2050年80GW的太陽光電建設,也不過需求8萬公頃土地。只要將太陽光電建置納入『國土規劃』中,這樣的問題將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