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太空中心、中央大學攜手 預定四年內發射空品衛星

環境部長彭啓明(中)、太空中心董事長吳誠文(左)、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右)簽署衛星應用在環境監測與溫室氣體觀測交流合作協議。圖/呂俊儀
環境部長彭啓明(中)、太空中心董事長吳誠文(左)、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右)簽署衛星應用在環境監測與溫室氣體觀測交流合作協議。圖/呂俊儀

環境部與國家太空中心、中央大學26日簽署衛星應用在環境監測與溫室氣體觀測交流合作協議及環境監測與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協議,預計四年內發射衛星上太空。屆時環境部將進入衛星時代。

環境部長彭啓明致詞時說,環境部有短、中、長期目標,短期四年內有一顆衛星發射上去,中長期發展同步衛星,進行空汙、溫室氣體量測,到時對環境部是跳躍一大步。

他提到,賴清德總統指示,台灣有台積電半導體非常好,已經是先進的國家,不能用傳統淨零目標看待自己,我們前面是日本,現在還輸太多要拉起來,「棒球都是世界第一了」。

國科會主委身兼國家太空中心董事長吳誠文表示,太空中心負責把衛星打上去,衛星可有很多不同功能,可拍照、可見光,也可用比較高的光譜來偵測空汙,太空中心有編列預算,每年要發射一到兩顆,重點在於將來要做空氣品質監測,酬載要做何種應用,就要先設計功能進去,如環境部合作,要做能監測空氣污染物酬載,合適時間發射衛星就會裝上去,實驗用的立方衛星期程可能比較快。

屆時會採階段性,包含無人機、高空氣球、立方衛星等應用系統運作良好,就會放到衛星本體上,四年內至少會有低軌衛星裝上空品監測酬載。

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要發展酬載多光譜、高光譜,多光譜部分太空中心已有一定技術能力,像是明年的福衛八號一系列幾乎都是,高光譜內部跟學界也已經在盤點技術,指日可待,發射不時不會只有一顆,到時要看期程、量能等等去盤點,說不定是三到四顆,還需等詳細計劃通過。

環境部也解釋,現在也有用衛星資料,但畢竟掌握在人家手裡,不夠即時,長期目標發展同步衛星可以幾分鐘、幾小時就掌握台灣空品、溫室氣體狀況,「鄰居(中國)」有很大排放源,監測資料不太公開,如果有衛星就可以知道。且對時間、空間解析會比較高,對空汙排放、傳輸掌握會更好,還可透過設計衛星上頻譜,掌握更精準的污染物。

環境部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長期國際合作協定基礎上,與NASA合作評估發射台灣第一顆觀測大氣污染及溫室氣體同步軌道衛星,以高解析度提供10分鐘觀測資料為目標,提升通訊、遙測、災害預警及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近即時監測碳排放和空污變化,強化台灣全域通訊網路韌性。

環境部說明,中央大學環境監測技術聯合中心為基於環境部與美國環保署(USEPA)長期合作下成立,開拓亞太大氣汞監測網(APMMN),該中心並引進或研發先進環境監測技術及加值應用資訊,整合衛星遙測、微脈衝雷射雷達監測網(MPLNET)與氣膠自動監測網(AERONET)觀測資料,高精度氣膠光學參數和溫室氣體數據、氣膠成分等可調校衛星數據,提升衛星觀測準確度。

另參與聯合國背景地面輻射觀測網(BSRN)、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碳循環溫室氣體監測網(CCGG)及全球氣膠監測網(NFAN),獲取先進技術、拓展國際關係、擴散台灣環境監測成果。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繳了700萬 卻因「挖到遺址」停工2年 建商提解約 買家氣炸
過去10年金控「沒連漲3年紀錄」內行分析師:國泰金未反映PB、玉山業務超強…還有2檔黑馬蠢蠢欲動
中華電業績難飆漲「為何有錢人超愛它?」達人3大原因解密:擁配40元實力